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党员风采
时代先锋:巨晓林——从农民工到“技术导师”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为啥不用滑轮作业代替肩扛电线?”巨晓林马上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班组工友和工长一商量,全班试用,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倍。看着大家脸上的笑,巨晓林感觉像吃到了家乡的臊子面一样欢喜。
从那时起,巨晓林的工作服口袋里便多了一个小本子,施工中不管碰到什么问题,都随手记下来,一有空儿就琢磨。
1998年,巨晓林在哈大铁路进行电气化改造。当时,他所在的管段需要安装300多组软横跨,工期仅限30天。可按传统工艺,起码需要50天。而且,这次施工首次系统引进了德国成套技术材料,业主和监理对施工质量标准都分外苛刻。
艺高人胆大,巨晓林研究出一套“SY”导线固定法,使安装效率提高了两倍,而且更安全可靠,工程顺利进入验收阶段。
明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国人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工,德国技术督导季马教授难以置信,搬出激光测量仪检测施工质量。谁知各项指标远优于指定标准。季马对“金点子”巨晓林连连称赞,“我是督导,可你脑子更灵,技术更好,是督导中的督导!”
“打破旧理念,献身到实践,千百次探索,才有新发现。”这是巨晓林写在工作日记中的一段话。可是,创新并非一帆风顺,打破陈规更需要勇气和毅力。
巨晓林也曾被人讥笑,“你一个农民工,如果能把电气化40年来的传统施工方法给改写了,那电气化局还要那么多大学生有何用?”
巨晓林也曾被人劝慰,“你一个农民工,当好螺丝钉就行了,为啥老想闹出个新花样?既没有实惠,又劳神劳力,何苦呢?”
可是,巨晓林不这么想。“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不打破旧规矩,哪有新方圆?咱举手之劳能让工友更省力,让工程更顺利,为啥不做?”
23年来,巨晓林革新接触网施工工艺和方法43项,还写出了10万字的《接触网施工经验和方法》书稿,填补了我国铁路接触网施工技能培训教材的空白。巨晓林也被工友们誉为最具影响的“技术导师”。
与时俱进,向高铁挺进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和很多优秀的党员比,我还差得远”
工友们把巨晓林的“施工宝典”总结为:空中做的活儿,地面干;现场做的活儿,家里干。各种改良的吊臂、竹竿、滑轮、挂钩,都是信手拈来的小物件,却让工人干活既轻松,又高效,质量高,还安全。
凭借着“施工宝典”里的金点子,巨晓林的革新一点点运用于铁路发展的第一线,推动着中国铁路“质的变化”。
这20多年间,中国铁路由时速60公里以下的低速铁路,发展到140公里至160公里的提速铁路,再发展到350公里的高速铁路;从蒸汽机车时代,到内燃和电力机车时代,再迈入高速动车组时代。六次大提速,铁路整体运行效率提高了50%以上,高速铁路已经成为“中国名片”。
知识武装头脑,实践创造辉煌。渐渐的,过去一些不理解、不喜欢巨晓林的工友也成了他的“粉丝”。
接触网六段三队副队长、技术主管赵荣有刚认识巨晓林时,对他印象并不好。心里嘀咕:这人个头儿才到我们肩膀,干粗活儿行吗?不和我们打牌、喝酒,能合作吗?每天又写又画的,对工作有用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