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藏族老裁缝30年的生活变迁
藏族老裁缝30年的生活变迁
中广网    2008年11月11日 08:14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嘎玛班典坐在一个朝西的房子里,听着广播里悠扬的藏语歌曲,在下午明媚的阳光下,缝制五彩的帮典。

    山南地区扎囊县被誉为“氆氇之乡”。出生在扎囊县扎其乡的嘎玛班典从10岁开始学习裁缝。

    氆氇因其耐用性和保暖性好而成为西藏传统最主要的衣服原料。而同属一种原料的帮典则是藏族妇女在藏袍上必配的一种五彩毛线织成的装饰围裙。

    61岁的嘎玛班典满头银发,慈祥富态。说起小时候的经历,老人颇有感慨:“刚学裁缝的时候,经常随师父到一些大户人家干活,而且还得自己带上糌粑,工钱顶多一天相当于2毛钱的藏币。”

    旧社会“差巴”(支差户)出身的老人说自己也算幸运。就在他学裁缝的第二年,改变了西藏历史进程的民主改革开始。人民公社成立后,他也成了公社里的社员,在公社的裁缝铺子里干活。

    “虽然当时日子不算富裕,但还过得去,”嘎玛班典说,“我20多岁的时候,娶了媳妇,前后养育了7个孩子。”

    作为一个裁缝,嘎玛班典当时也很恼火。社里每人限量分配的氆氇,总是不能满足几个孩子的衣料。于是,在这个盛产氆氇的地方,人们还得到供销社凭票购买布料做衣服。

    孩子多了,生活越来越困难。“粮食不够吃,衣服不够穿,一家老小12个人挤在3间小破屋里。”老人说,当时只能把大儿子穿过的衣服改一改,给小的穿,小的再给再小的穿,这样总不致于孩子们光着屁股出门。

    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在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那一年,用攒了几十年的钱,购买了属于自己的缝纫机,当时的价格为169.1元钱。这是老人家里第一件象样的家当,也是全家人谋生的工具。

    孩子们渐渐长大,也能帮着老人做一些农活和家务,其中两个男孩学会了裁缝手艺,四个女孩学会了编织氆氇。

    西藏实行“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特殊政策后,他家人多,分到的土地也多一些。以种田为主业,把编织氆氇和裁缝作为副业,老人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转。

    如今,老人说自己家里拥有全套的小型农业机械设备。2006年,嘎玛班典还花去近20万元重新盖了一栋二层的小楼房。14间房屋足够家里人每人住一间,而且还购买了电视机等现代用品。

    作为一个经历丰富的老者,嘎玛班典也见证了藏族传统衣料氆氇的命运变迁。他说,在一段时间,人们争相把自家编织的氆氇卖掉然后买布料的衣服,而如今,氆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氆氇藏袍现在非常走俏。

    老人如今是扎囊县阳光氆氇加工厂聘请的一名裁缝。在这里,老人不仅每天有30元钱的工钱,而且加工厂提供一天的伙食。

    由于氆氇的走俏,扎囊县政府已经把发展氆氇产业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来运作。阳光氆氇加工厂也应运而生。

    扎囊县政府的一项统计显示,扎囊县氆氇编织主要集中的三个乡镇中,参与人数达到了4056人,通过销售氆氇,人均增加现金收入超过100元。

    身穿自家编织的氆氇制作而成的藏袍的老人,谈话间也不停地穿针引线,裁制帮典。那五彩的帮典就如同他慧心灿烂的笑容一样,昭示着老人如今美好的生活。

来源:新华网    责编:赵净      
策划 更多...
标题:[调研报告]深圳:春天的故事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崛起为现代化大都市
图片报道 更多...
CNN前驻华首席记者眼中的中国改革开放
经典中国 辉煌30年 记我国蓬勃发展的残疾人事业
经典中国辉煌30年 中国航天龙头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