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成石窟之谜
在群山之中,专家们疑惑的发现,须弥山存有不少尚未完工的“半拉子”洞窟。开凿石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为何中途停工?这个谜团令大家感到费解。
经过对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考察,专家们对“半拉子”石窟成因进行了推测。有人认为,须弥山地域广阔,石质极易开凿,后代开窟无须利用前代未完成的窟续凿,因而一些未完成的洞窟保存到了现在。又有人认为,造成石窟未完成就的原因,还与当时的时局有关,如北周的一组未完工的洞窟,可能为公元574年周武帝灭法所致。而更多的唐代石窟未完成,或许是因为吐蕃的大军杀到。令专家们庆幸的是,有了这些未完成的洞窟,人们对古代开窟的工序有了最直观的认识。
这次考察虽然过去了26年,但作为参与者之一的牛达生却依然记得当年的人和事。令他记忆犹新的,是认识了须弥山石窟看山的张老汉。在他看来,张老汉对于此次考察的最终成果起了重要作用。一次偶然的闲聊中,张老汉告诉牛达生从相国寺往北还有3个地方有石窟,在张老汉的带领下,松树洼、三个窑、黑石沟这三个区域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并纳入须弥山石窟的范围内。考察过程中,张老汉还讲述了许多关于须弥山石窟的传说轶事,给大家带来快乐之余,也让人们对须弥山的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牛达生说他觉得最遗憾的就是当年没有问清楚老人的名字,只知道他姓张。
整整一个月的综合考察,经历了从初夏到盛夏的时节变换,考察人员带着丰硕的成果结束了这次考察。这是历史上首次对须弥山石窟进行的大型综合考察,探明了石窟的开凿序列、分布情况及风格内容,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各代窟龛132个,其中以北朝晚期的北周和唐代洞窟数量最多也各具特色。明代是须弥山石窟最后繁盛景况的时代,对部分洞窟进行了改建或重装。到了清代,虽然对一些洞窟也进行过相应修葺,但须弥山寺院已呈凋零之势。而1920年的海原大地震,也对石窟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改革开放后,国家拨巨资对石窟进行了有效保护,使这里成为闻名全国的、文化内涵丰富的丝绸之路旅游景点。
■专家链接:
牛达生,1933年生于山西太原,195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担任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史研究馆馆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研究兼及宁夏史地、西夏学、钱币学、印刷史等学科,发表论文、报告等140余篇。主要著作有校点本《嘉靖万历固原州志》(合作)、《贺兰山文物古迹考察与研究》(合作)、《西夏活字印刷研究》和《西夏遗迹》等。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拜寺沟西夏方塔》。因西夏木活字的研究成果,获新闻出版署印刷行业最高奖“毕癉奖”和文化部第一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重回发掘现场之(二十)
发掘名称:须弥山石窟综合考察
发掘地点: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北55公里处六盘山支脉须弥山东麓
发掘时间:1982年5月26日至6月27日
参与专家:牛达生
发掘成果:须弥山石窟系佛教石窟寺,为中国十大石窟之一。位于固原西北55公里寺口子河 (古称石门水)北麓的山峰上,始建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继续营造,以后各代修葺重妆,成为固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佛寺遗址。这次综合考察查明了窟区内现存的石窟数量及其他建筑遗迹(如水窖、碑刻、固定碑座、建筑遗址等),探明了石窟的开凿序列、分布情况、风格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须弥山石窟132个洞窟做了全面考察,进行了编号、著录、拍照,并草测了每个洞窟的平面图和剖面图,同时,还发现其他建筑遗迹多处、题记12则,并对碑刻进行了传拓。对窟区进行了测绘,使每一座洞窟都尽收图中。对6个重点洞窟形制及造像进行了实测,使北魏到隋唐各时代具有代表性洞窟都得到了测绘,为研究须弥山石窟提供了最准确、最生动的形象资料。(贺璐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