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阶墓道
独特的墓葬形制
此处墓葬前后发掘的8座墓,均为阶梯式墓道的单室土洞墓,墓道方向朝南,有的略偏东。甬道全部偏离墓室中央,位于墓室东侧,有的则是墓室东壁与甬道东壁同在一条直线上,完全呈刀把形。在编号为M7的墓葬中,墓道上窄下宽,墓室东西两壁各有一壁龛,这些特点与西夏陵区墓葬和唐代大型墓葬都有相似之处,也存在区别,个别地方的特点更接近于唐墓。这些细节表明,党项人的墓葬形制既受到唐文化的影响,也保留着本民族的特点。
在考古现场的图片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整齐的墓道台阶。闽宁村西夏墓地的墓道都是阶梯式,这种阶梯式墓道与唐宋墓葬中常见的斜坡式墓道略有不同,与西夏王陵区的墓葬的墓道也不尽相同。墓地中,M7的墓道上窄下宽,其他7座墓的墓道上宽下窄或上下宽度不同,这种墓道在其他地方的西夏墓中没有发现过,甚至在同一时期的宋墓中也很少见。巧合的是,在我区固原市一带发掘的隋唐墓中,常见有这种上窄下宽的墓道。这或许是隋唐时代葬俗的深远影响所致。
除了墓道之外,这片墓葬群还有一个意外发现:8座墓葬中两座有天井。这种做法又与西夏陵区发掘墓葬风格迥然,但是如果回溯到隋唐时期,这种墓葬风格却是墓葬文化的主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井象征着多进厅,其数量的多寡往往与墓主人的地位高下有关。闽宁村的两座带天井的西夏墓的主人属于党项贵族,但是西夏陵区中帝陵及陪葬墓均未发现天井,这说明西夏墓中有无天井与墓主人的地位高下并无多大关系。从时间年代上来看,闽宁村西夏墓成墓时间早,个别墓葬的特点体现了唐代埋葬思想对西夏早期党项人的影响。
党项族自初唐内迁至庆州、陕北一带,与汉人、吐蕃等民族杂居,其生活习俗、丧葬习俗甚至语言都深受汉人影响。经过种种类比,专家认为闽宁村墓地似乎正处于唐墓与西夏陵区墓葬两种墓葬类型的过渡类型,并表明宁夏地区党项人的墓葬深受唐文化的影响。
随着发掘清理的深入进行,专家们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迹象显示,这些墓葬不止一次被盗。有的墓葬在遭到大规模盗掘之后,盗坑未回填,墓室长久暴露在外,其中形成了风沙和雨水的淤积层。从淤积层被扰动的痕迹看,除了大规模的盗掘外,零打碎敲的小盗掘也屡屡发生。由于闽宁村西夏墓地距离西夏陵只有20公里,从盗坑的形制、位置和墓室遭纵火等情形来看,闽宁村墓群被盗的时间与西夏陵被盗时间应为同一时期,即蒙古灭西夏后不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