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行动 | 同胞支援 | 共同行动 | 关注衣食住行 | 关注恢复重建 | 温暖瞬间 | 重建希望 | 灾区前线
温暖行动 更多...
·德阳:有冬衣有暖房 绵阳:一起烤火的温暖
·过冬物资 先发放给最困难的群众
·他与四川难舍难弃 志愿者扎根灾区故事
·四川地震灾区干部年底前将强制休假
·爱心毛衣温暖灾区学子
·四川首家抗震纪念馆撼人心魄
温暖瞬间 更多...
过冬物资 先发放给最困难的群众
爱心毛衣温暖灾区学子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关注·衣食住行
成都灾后农户永久住房建设与产业相融
中广网    2008-11-12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秋阳中即将竣工的新农房,使都江堰市大观镇茶坪村村民李华敏很高兴——春节就将入住占地110平方米的新房,她家不但未花一分钱,还可将空出的房间出租给联建者邓先生做乡村酒店,同时她又在邓先生处打工。

  10月31日,全省灾后农户永久性住房建设现场工作会在都江堰市举行,来自全省10个市州、39个受灾县的170余位代表都感叹成都科学重建中市场化配置资源的魔力。省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说,本次现场会主要想通过“成都经验”,推动各市州重建时充分探索农户永久性住房与自然环境、产业发展的相融性。

  截至10月28日,全省已开工建设农户永久性住房70万户,力争在年底时达到100万户。

  与自然环境相融:寻找天人和谐的感觉

  在蒲阳镇花溪村村民刘忠福家里,成都市建委主任黄平当起了 “导游”:“你们看这些房前屋后的林盘,和房屋融为一体。”和刘家比邻而居的十多家农户,都选择了村落式聚居方式,每家自选了户型结构和外立墙面。“只需要提升他们的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就可以了,”黄平说。

  与自然环境相融,是成都灾后重建规划的首要原则。对这一原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厘清理念的过程。

  7月初,成都市农村永久性住房重建第一个安置点规划——都江堰市向峨乡统规统建试点规划出台。省、市领导到向峨乡调研后却发现,安置点规模过大、简单照搬城镇商住小区的设计模式,与周边环境、农民生活习惯极不协调,且方便燃料、污水排放等设计都不能适应农民生活要求。

  农村到底怎么建好?当时,彭州市磁峰镇鹿坪村500户农户重建已准备开工,重新按照村落式、院落式进行规划,鹿坪村由此成为一块“试验田”。

  原来,专家认为不能依山而建,因为要规避地质灾害。但如何做到与自然环境相融,成都市重新对鹿坪村进行了地质灾害评估,发现只要选址得当,一样可以达到避灾效果。调整后的规划方案将房屋充分融入自然环境,依山建、在台地上建、在半坡上建,建筑物风貌体现多样性,同时组团式修建形成公共设施的共享性。

  鹿坪村的雏形设计得到了各方认可。成都以鹿坪村为蓝本,厘清设计理念,举办培训会,从全国各地招募2000多规划人员到蓉,30天里,4000多规划设计人员按照新的规划理念,完成了400多个规划方案,无不贯穿与自然环境的相融性。

  为保证在建设中按规划实施,成都在各基层组织推行了规划的技术服务。每一个安置点、每一个农房都以规划“满覆盖”,建设前,农户都需先进行规划报建。

  与产业发展相融:群众创新层出不穷

  车队到达都江堰市安龙镇徐家大院时,徐伟正和乡亲们热火朝天地建新居。

  徐伟是个包工头,新房建好后,他准备改行搞农家乐。那些漂亮的房间是为客人建的,他和家人则住在相对小点的三间房里。两种住房分开建,风格各异、功能区分。都江堰市有关人士说,如此建设还带来另一个好处,就是如果徐伟流动资金不足,还可以通过中介机构评估,在银行获得更多贷款。目前,在青城后山就出现了一户农户以此抵押贷款50万元。

  在大观镇茶坪村,引进联建者、村民王会新房建设只用3个多月就已入住,这让所有参观者都很感兴趣。

  “成都是国土资源部的试点,我们咋可能这样突破?”不少人这样说。目前,省政府正在研究其他市州重建地有旅游产业支撑的,能否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试点,尝试社会资金联建模式。

  旅游业已成为都江堰农户永久性住房重建的产业支撑。刘忠福家用于农家乐的面积比自住面积多出30多平方米,15万重建费中,贷款和借款超过一半多。“我们有信心在后年把账还清,”他的妻子说。

  向峨乡石碑村90%的村民选择了统规统建,节余的2800多亩宅基地已复耕。村里扩大了猕猴桃、茶叶、食用菌、中药材的种植规模,同时利用新建房规划了旅游业发展蓝图,进行一、三产业互动。“5年后,石碑村农民人均年收入将由现在的5400元,增加到1.6万元,”村支书很有信心。

(注:四川在线2008年11月2日消息)

来源:四川在线    责编:赵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