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人物简介 记者手记 人物报道 人物特写 人物事迹 独家音频 图片报道
人物简介
     孙月光,女,1966年出生,汉族,中师。1986年——1990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山嘴子小学,教师。1990年——1993年在赤峰市喀喇沁旗孤山子小学,教师。1993年——现在在赤峰市创办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现聘教师4名,共有145名聋哑生开口说话。1993年被自治区政府命名为助残工作先进个人。1995年被赤峰市命名为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标兵之一。同年被《红山晚报》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
人物特写
     博爱包容一切却愧对儿子,的确,在孙月光的生活中,聋儿已成为她生命中的全部,无论是工作中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烦恼,孙月光都用博爱的胸怀包容了一切。敖汉旗有一个叫李永乐的聋哑儿,刚来时年仅3周岁,根本离不开母亲的照料。孙月光只好把儿子交给婆婆照看,天天搂着李永乐睡觉。左边搂着小永乐,右边搂着比永乐大一岁的小周昊。
您现在的位置:【下篇】我要用我的爱,让孤残的孩子不孤残
【下篇】我要用我的爱,让孤残的孩子不孤残
中广网    2008-12-10
[打印本页] [推荐给朋友] [字号   ] [关闭]
    中广网北京12月10日消息 1995年夏季,孙月光听说元宝山区平庄镇大三家村一名叫邸春华的女孩是个聋哑女孩儿,家中5口人,父母聋哑,姐姐智残,生活十分困难。她就收养了这个残疾儿,不但管吃,管住,每年都给买换季的新衣服。逢年过节还要拿上鸡蛋、月饼、水果去看望邸春华的父母,过年时还要送上一些钱。现在邸春华不仅能够开口说话,还能够在孙月光的辅导下,对其他的聋哑儿进行康复训练,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面对孩子的康复,邸春华的父母感激万分,紧握孙月光的双手,张大嘴巴直打哇哇,眼泪扑扑往下掉。

    敖汉旗康家营子有一个叫于春磊的三岁聋哑儿,2005年秋季,母亲因为这个残疾孩子而离家出走,父亲一边到处打工,一边照顾儿子。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教师赵艳杰说,孙老师得知这一信息,把于春磊接到自已家中,给他洗澡、换衣服。三岁的于春磊根本离不开大人的照料,孙老师就只好把自己的儿子交给婆婆照看,天天搂着于春磊睡觉。看到他体质比较弱,又怕惊吓,还有夜游症,就到医院给他看病,给他备上常用药品,发病时及时服用。

    孙月光为了让于春磊在心理放松下来,经常领他去逛商店,逛公园,还给他配上了助听器,在孙月光3年的精心辅导下,于春磊已经能够开口说话。2008年春节前夕,于春磊的爸爸见到6岁的小春磊,听到自已的孤残儿开口说话了,抱着孩子失声痛哭。孙月光说,孩子的父亲从我手里接过孩子对我说:“三年多了,照顾抚养我儿子,又让孩子能说话,恩人!让我给你磕一个头吧!

    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在生活中遇到烦恼,孙月光都能用坚强慈爱的胸怀,给聋哑儿博大的爱。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教师赵艳杰说, 一次流感期间,好几个孩子都感冒了,睡前我给孩子吃上药,安顿睡下,又去把孩子换下来的衣服洗完,没等自己上床睡觉。小永乐半夜又哭又闹,她怕影响别人休息,抱着孩子在地上溜达,好半天才把孩子哄睡。可是孙老师刚睡不一会儿,就闻到了一股臭味,打开灯一看,小周昊吐了,孙老师的枕巾上头发上都是呕吐物。它又赶紧起来收拾……

    “以后我就不是孤残儿了,因为孙妈妈教会了我说话,还教我学文化,背唐诗,学英语,学电脑,孙妈妈就是我的亲妈妈。”这是一个聋哑儿童的声音,在孙月光的照料辅导下,很多聋哑儿学会了发音和说话。
 
    2007年孙月光被评为感动赤峰人物,被市妇联树立为“爱心妈妈”先进典型。赤峰市妇联副主席韩玲说,孙月光是赤峰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标兵,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先进个人,她为了让孤残儿得到母爱,为了让孤残儿步入主流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她说尽千言万语,想出千方百计,付出千辛万苦。
 
    15年来,孙月光收养康复150名孤残儿、聋哑儿,使孤残儿得到母爱,让聋哑儿回到有声世界。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残联高度肯定了她的义举,孙月光多年的辛勤工作,默默付出,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是她最大的心灵慰藉!孙月光说,收养一个孤儿,温暖一个家庭,成为更多孤残儿的妈妈,这是我的心愿。为了聋哑儿、孤残儿的康复和温暖,我面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