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感恩的心 | 曾经美丽的家园 | 记忆之殇 | 祝福 | 废墟上的希望 | 记者手记 | 论坛
记者手记
·孩子,我为你们喝彩
记者手记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记者手记
一块粘着泥土的口香糖
中广网    2008-06-26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作者:张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译论部副主任

    记不得在地震灾区采访了几天,感觉这几天的沉重超过了几年。然而今天,我第一次热泪奔涌,只为那一只稚嫩的手递过来的粘着泥土的口香糖。

    十几年的采访生涯,万里行程,洪水、矿难、雪灾,各种生死离别的事情时常敲打着情感的神经。身临汶川地震灾区,百姓的惨况感同身受,虽然内心无数次震动、翻腾,但还能时刻告诫自己,此时还不是释放痛苦的时候,要镇定、要冷静、要清醒,要将求救的信息、灾情的变化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出去。然而今天,我已不能自控。

    5月16日13点15分,我和同行的记者滕勇搭乘成都军区陆航团运送药物的直升飞机空降在理县杂谷脑镇营盘村。飞机落在一片空旷的白菜地里。几百名老乡从四面走了过来,“终于来了,救我们的人来了!”通红的眼睛满含泪水。

    这是个藏族同胞聚居的村子,处在高山包夹的峡谷之中,两边本来高峻秀美、植被繁茂的青山,在地震引发的塌方滑坡破坏下面目全非。我跳下直升机,向他们跑去,突然间走在前面的几个老乡带着孩子双手合十,跪了下来,“来了,谢谢你们!谢谢你们。”一条红色的哈达搭上了我的脖子。重啊!那是流淌着热血的真诚感激的哈达!

    村里所有的房屋都已损毁,好在居住分散,且都是平房,没多少人员伤亡。6天了,我清楚地知道,绝大部分一线的救灾队伍仍忙于伤亡重大的县城、乡镇的抢险,这里受灾的村落还没有人进来。6天了,从废墟里抢救出来的一点粮食已经吃完,他们露宿野外,饥寒交迫。

    老乡们,别急!现在运来的是药品,救人要紧。食品和帐篷随后就会运到。”看着他们急切渴望的眼神,我努力安慰,想让这种安慰给他们带来最大的信心和希望。滕勇眼疾手快,已将海事卫星电话接到了直播间。

    灾情、伤亡人数、房屋毁损情况、现在急需的物资,所有的信息通过我们的电波传遍各地。广播已成为这个交通、通讯、电力断绝的小山村与外界联系的最快的交流通道。我让受灾的村民们一个一个通过中央台的直播节目寻找灾区的其他亲友,或向外地的亲友报平安。看着再次启动的直升机螺旋桨,我对乡亲们说:“直升机还要到其他灾区,来不及报的写在纸条上,我会传到北京的编辑部,让他们统一向全国广播。”没有想到,此后的日子里,灾区各地数以万计的“平安纸条”、“寻亲纸条”成为中央台直播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中央电台的广播为道路、通讯、电力中断的灾区搭起了唯一有效的沟通桥梁,报平安、寻亲友正是对灾区百姓最快、最普遍的精神安抚。

    正当我转身向飞机走去,一个藏族小男孩拉住我,右手在裤兜里摸了半天,掏出了一块粘着泥土的口香糖,“叔叔,吃糖。”我的眼泪夺眶而出。一块小小的口香糖,是这个饿了几天的藏族男孩珍藏的、自己舍不得吃的、唯一的零食。

    如此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也许会给孩子们的心灵带来一生难以抚平的伤痕,对灾区的百姓,尤其是灾区的孩子来说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救助,更需要心灵的抚慰,让灾难的痛苦、死亡的噩梦远离他们稚嫩的、洁白如纸的灵魂。而我又能做什么呢?

    孩子们都过来,到飞机前面来,我给你们拍张照片,回去给你们寄过来。”征得飞行员的同意,我把村里的孩子都聚集到一起。快门“咔嚓咔嚓”按下的时候,孩子们疲倦的脸上露出天使般的笑容。

    痛吾汶川,悠悠国殇。天佑华夏,此难兴邦。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戴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