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志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上海记者站记者

在灾区的二十多天里,最让我难以面对的是一张张孩子的脸。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曾经是那么坚强的一个人,然而在一个个弱小的孩子面前,四目相对,我的泪水却一次次夺眶而出。有同情,有感动,更多的则是对他们在天灾面前所表现出的勇敢与坚强感到欣慰。回到北京,再次翻看我拍摄的数百张照片,这些孩子仍让我的心为之牵挂,感慨良多。
每个孩子都希望在六一儿童节得到一份礼物。绵竹市清平乡学校的学生肖文静在2008年的六一节也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与救命恩人解放军战士杨培军重逢了!在数百名同学和老师的掌声中,13岁的肖文静给了19岁的大哥哥杨培军一个深深的拥抱。
“5·12”大地震后,由于山体滑坡、河流改道,绵竹市的清平、金花、天池三座乡镇变成了“孤岛”,5000多居民被困在山间,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而肖文静就是其中的一个。地震发生时,肖文静和同学们在第一时间跑出了教室幸免于难,但却与亲人失去了联系。在度过了一个余震不断、漆黑可怕的夜晚之后,肖文静和几个同学凭借着记忆中的小路,向山下摸索,但强烈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地形变化,原来熟悉的大山在一瞬间变得面目全非。很快,肖文静就迷路了。在被饥饿、恐惧笼罩了六十多个小时后,肖文静遇到了正在山中搜救的成都军区驻滇某炮兵团战士杨培军。
肖文静赶紧跑了过去。
“解放军叔叔!救救我!”杨培军回忆说,这是肖文静对他说的第一句话。
于是,身材并不魁梧的杨培军就背着当时已经精疲力竭的肖文静踏上了一条充满危险的生死突围之路。而这个时候,由于通信中断、给养不足,杨培军所在的炮兵团已经成为一支“孤军”,他和战友们已经断粮了。杨培军把怀里仅存的一块干粮给了肖文静,对她说:别害怕,我们一定会走出去!一路上,平时就少言寡语的杨培军并没有多说话,只是用行动默默保护着肖文静。余震来了,他就把肖文静护在自己身子底下;经过洪流,他就把肖文静高高举起。而他所做的一切,细心的肖文静都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在经过一个堰塞湖时,肖文静终于看到了杨培军的军帽上写着“杨培军”三个字,她悄悄地记下了这个拯救了自己生命的解放军战士的名字。
终于,经过近三十个小时的艰苦跋涉,5月17日下午,杨培军背着肖文静走出了大山。在把肖文静转移到安全地点后,杨培军和他的战友又要奔赴其他战场。眼含热泪的肖文静要杨培军留下一个能找到他的证物。杨培军随手将自己训练时留下的一颗子弹壳给了肖文静,
随即便消失在绿色的阵营中。
那些天,肖文静一直想找到这位救命恩人。然而,特殊时期,仅在汉旺镇就驻有空军、海军、二炮等部队七八个单位,要想找到一名普通战士,无异于大海捞针。
5月30日,歌手韩红带着慰问品到绵阳慰问灾区的儿童。在和肖文静聊天时,无意间得知了小姑娘的心愿。于是,平时经常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韩红想到了广播寻人。因为在灾区,中央台的广播几乎是所有人掌握信息的唯一媒介。很多部队都是靠广播了解灾区的情况,她希望杨培军所在部队的领导能够听到广播。韩红当即拨通了“中国之声”的寻亲电话。果然,两个小时后,就帮助肖文静找到了杨培军。
2008年6月1日,对于肖文静来说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就在刚刚搭建起的临时板房学校里,在学校庆六一的联欢晚会上,那个让她朝思夜想的杨培军叔叔出现了。在她和杨培军拥抱的一瞬间,在地震中始终没有掉一滴眼泪的肖文静一下子泪如泉涌,我和在场的其他几个记者也不禁落泪。我们被杨培军冒死护送肖文静的精神所感动,更为肖文静知恩图报的行为所感动。在这次大地震中,“感谢亲人解放军”、“感谢党”、“感谢全国人民的支持”的标语挂满了灾区的大街小巷、山头树林。在通往灾区的公路边,孩子们端着一碗碗水给路过的解放军和志愿者喝,准备了湿毛巾给他们擦汗……,这些在平时看来算不了什么的行动,让大家感受到了灾区的孩子们胸怀着一颗颗感恩的心。中国有句古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相信,这些懂得感恩的孩子们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而一个拥有未来的民族将不可战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