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1月1日消息(记者丁晓兵、雷恺、陈秉科)几天来,陕西省最南部一个叫镇坪的县城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个只有五万多人口,既不通高速也没有国道的小县,处在秦岭和巴山环抱之中。当地农民拍的一张华南虎的照片,在此掀起了波澜,从县城一直蔓延到了全国。
新闻纵横记者在采访时看到,夹在群山之中的镇坪县城狭长而拥挤,一条略显局促的街道串起了不大的城区。从街道望去,森林茂密的山峰近在眼前。
事情发生在10月3日,一位叫做周正龙的农民声称在这一天拍到了濒临灭绝的华南虎!
农民周正龙的家在镇坪县城附近的文采村。这个村的村民大部分居住在山脚下,很多人曾经以打猎和采药为生。当地的土话把老虎叫做“烂草黄”。
易永东:1971年,就在那道山梁,那个烂草黄就有一丈一二尺长!脚有这么大!一扑就下来了,它看见我,转身进了松盘子(松树林)。
吴炳银:虎是有的,我见过“烂草黄”的脚印,在神州湾见过,猫爪脚印放大那个样子。
王日碧:听老人说过,老盘子(深山老林)肯定有!
记者:这也是听别人说的?
王日碧:就是嘛!
周正龙是文采村村民公认的好猎手,从小就喜欢往深山老林里跑,非常熟悉山里的情况,陕西省组织的野生动物考察队几次进大山考察,寻找华南虎的踪迹,都少不了周正龙作向导。
10月12号,陕西省林业厅在西安公布了周正龙提供的“华南虎照片”,宣布在野外拍摄到已经24年未在我国出现的野生华南虎的照片。
记者到周正龙家的时候,陪记者过去的当地干部说,周正龙的家这几天已经被来自全国各地的记者踏破了门槛!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周正龙身材高瘦,面带笑容,虽然头发略有些发白,但是人显得很精神。情绪不错的他,抱着一台崭新的佳能单反数码相机给记者看。
记者:相机是省林业厅借给你的?
周正龙:你舍得把这样的相机借给我?
记者:那不就是了。
周正龙:省林业厅奖励的,还奖励了2万块钱。
坐在火炉旁,周正龙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他这两周来已经多次给记者讲过的照片的拍摄全过程。
周正龙:10月3号早上3点。向山上走,走了两里路,看见脚印,在水边,一直跟,到中午2点,走了好远。我是四点左右,才看到的华南虎。当时它在干什么?看不好。只看到?一部分。先用胶卷。然后用数码。拍。你先把树叶子扒开才拍的。数码不是我打开的闪光灯,一开,警觉,我吓坏了。没跑?它头转过来了。你往旁边,踩到了树枝。吓坏了,我想上树,周围没有大树。
照片公开后,引起网友和专家的怀疑,专家中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傅德志为主要代表。而周正龙和陕西林业厅则力挺照片的真实性,双方展开持续的激烈交锋。
10月30号,记者试图与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傅德志取得联系,但是,植物所电话总机、傅德志办公室的电话一整天无人接听。
第二天上午,记者终于联系上了傅德志,记者以为这位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员打算偃旗息鼓。
记:你现在动摇了吗?
傅:动摇?在我的眼里已经结束了。一两天吧。
记:有没有更新的发现?
傅:没有什么更新发现。科学问题我已经解决了。也就是说,从第一天起,我就充分论证了它的科学问题。为什么又卷入一段时间呢?不把这些造假的人揭出来,会造成疑案,大家要永远讨论下去。我国不能天天讨论纸考虑的问题,现在农民背后的黑手,黑手背后的黑手基本昭然天下了。
所谓解决了科学问题,傅德志是说,照片中华南虎头顶有片树叶,几乎盖住了老虎的头部。傅德志刚刚看到这幅照片,就进行了推算,认为叶子应该在二三十公分左右。作为植物学家,傅德志认为,在秦巴山区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的叶子。
而陕西省林业厅信息中心主任关克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这种叶子在当地很常见。
关:那种植物的叶子叫栓皮栎,在秦巴山区非常常见。头顶上的不明显,因为光学的原因,但旁边的和它一样,是栓皮栎。这种植物最长的能到20厘米。经常见,我们采标本的时候,经常见。
傅:口说无凭,现在有,让他拿一片来。让他拿出来,盖到动物园老虎的脑袋上不就知道了吗?叶子是真的,老虎就是假的嘛。因为叶子像手掌那么大,老虎多大?老虎不就像猫一样了嘛。还没猫大呢。
傅德志甚至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判断,他说,老虎是假的,老虎头顶上的叶子也是假的,而且那片叶子有特殊用途。
傅:一开始,我在博客里说了,头上叶子是假的。
记:刚才你说,叶子是真的,老虎是假的,现在又多出一片假叶子?
傅:没错。它是纸老虎。剪出来的,架在草上,身后有支架,所以要伪装,我有证据。它穿帮了。 记:什么样的支架?
傅:就是前面的半片叶子,是支架的伪装,证据我就不讲了。
傅德志认为,照片中的老虎是喷绘在纸板上,然后把纸板拿到丛林中拍的照片。为了验证自己这一判断,傅德志在前几天甚至安排了他的学生,喷绘了一张美人图,放在树林中进行了模拟。
傅:用人像、纸老虎都模拟了,现在也不模拟了,因为各地网友听了我的方法都在模拟,而且比我模拟得好。全国都在模拟,都成了游戏了。
关:专家组的认定结论是真的。我没有找到不真的迹象。
记:怎么鉴定的?
关:有技术有经验的,请了各种专家,各从角度,影像技术也是新技术,请了最高水平的人过目。没有找到任何问题。
华南虎又称中国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相当广泛的分布区。根据50年代统计,曾经捕到或确实发现华南虎的地点还有13个省区。湖南和江西省是华南虎的分布中心,数量最多,周围的广东、广西、福建和贵州当时也有一数量,分布也比较均匀。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华南虎的分布区急剧缩小,种群数量下降很快。如今,华南虎已经名列世界十大濒临灭绝的生物物种之首。
但是,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文华坚信,秦巴山区肯定还有野生华南虎。刘文华说,作为陕西省有关方面组织的华南虎调查队成员,他在去年6月份进山调查20天,去年12月底到今年1月份,进山半个月,前不久又去调查了7天左右。
刘:看到的东西足迹都是真的。
记:什么样?
刘:是虎的脚印。梅花状的。15到16公分,步间距90到1米,顺着足迹链,我们测过。在大巴山里,大动物也有,羚牛蹄型是圆的,分瓣的,偶蹄目嘛。在雪地里踩出梅花状的,不是熊,因为他在冬眠。金钱钓的印没有这么大,是7到9厘米。
华南虎已经徘徊在了灭绝的边缘,华南虎的保护形势异常严峻,但是记者注意到,在这起事件中,中科院的动物学专家发言并不多,而且态度十分慎重。记者最初把电话打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技处的工作人员表示,动物研究所没有相关的专家。
记者辗转联系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奇森博士,但是这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猫科动物专家组成员一开始并不大愿承认自己是研究猫科动物的。
杨:金钱豹在那里数量大,足迹不容易区分。另外,那些专家没有一个是做过这个研究的。根本不是做这东西的。做鱼的,能做这个、带队调查做这个吗?在没有确凿的证据前,我不信。
记:证据不够?
杨:根本没有有力的证据。
杨奇森博士还表示,任何一个物种必须有一定的种群才能稳定存在下去。越是处在食物链高端的物种,需要的种群数量越多。
杨:有数量要求,一两个不可能存在几十年。物种是以种群存在的。
记:多少呢?
杨;不一样。
记:比如华南虎呢?
杨:国际上50到200只,才能形成稳定种群,有些类群几个也可以。比如朱寰。
据了解,目前,中国仅存的华南虎全部是1956年从野外捕获来的6只虎的后代。由于华南虎高度近亲繁殖以及长期圈养在笼中过着“吃住无忧”的生活,它们开始出现一些退化的迹象,表现为体型比以前捕获的野生华南虎明显要小,体质下降,生病的几率更高,而且受环境污染以及饲料中添加剂增多,现在老年华南虎竟一半死于胃癌、肝癌等肿瘤疾病。另外,目前刚出生的华南虎体型变小,“弱智”虎越来越多,存活率低。与大熊猫等珍稀动物的保护相比,对华南虎的繁殖等相关课题研究,包括“人工授精”、“克隆”等方面至今未取得突破,从技术上突破拯救华南虎一直面临难度。 如果周正龙拍到华南虎的情况属实,无疑于一个重大发现。
国家林业局新闻发言人曹清尧在接受《新闻纵横》记者采访时说:这次陕西镇坪县发现报告了发现华南虎,因为一位农民周正龙拍到了照片。国家林业局非常重视,因为这物种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是极度频危物种,它已经有30年多没有发现过华南虎足迹了,也是世界瞩目的事情,陕西省镇坪县在历史上是有华南虎分布的。近年来,陕西省林业厅也组织了多项调查,也多处发现了野生华南虎的活动的痕迹,但是没有人真正看到过华南虎。这个事情社会上舆论也非常关注,说明我们生态意识普遍提高了,对野生动物非常关注了,这是我们的社会文明、是生态文明的一个表现,是社会进步的一个结果。所以,国家林业局要本着对科学负责,对事实要真实调查,所以我们决定,要请有关专家,跨部门、跨学科地组织调查队,前往陕西镇坪对野生华南虎的资源状况进行调查。
北京的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提出了很多疑点,就是在陕西省镇坪县当地,同样有人觉得困惑。其中,包括镇平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站长李评。
记:周正龙这次发现华南虎,他这个信息是怎么报到咱们这儿来的呢?
李:他这个,我不知道。
记:你不知道?
李:我不知道。从9月到10月,这个新闻发布会,这个事情整个我不知道。
记:你为什么不知道,你作为动物保护站的站长?
李;我也不知道啥原因。严格地讲,他必须先报到我这儿,然后,再由我这儿往上报,但是这件事我不知道,我自己都觉得奇怪。
农民周正龙、陕西林业厅野生动物保护处处长王万云敢以人头担保照片是真的,但是,记者发现,作为与照片直接关联的周正龙、谢坤元、李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在照片拍摄、送洗等问题上有些说法前后始终有出入。与其说人们在关注华南虎,不如说,人们更希望知道华南虎照片背后还有什么秘密?这起事件又会给陕西当地带来什么呢?请继续关注《新闻纵横:解读华南虎照片风波——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