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解读  |  德育答辩精选  |  图说北理工  |  媒体聚焦  |  学生心语
德育答辩精选
   四年前,19岁的我带着梦想和憧憬走进北理;四年后,23岁的我装满收获和回忆,决定留守这里。这里是我播种理想让梦想起飞的地方;这里铭刻了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回首大学生活,喜怒哀乐皆有,酸甜苦辣尽尝。回首大学生活,有许多珍贵的知遇,不禁心存感激。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很多星星,有的是恒星,有的是流星。随着岁月变换、生活变迁,大多曾共同走过一段岁月的人都只能是流星。流星虽然短暂,却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学生活 遇到许多良师益友,使我对生活深存感恩之心。大三下学期,人生的抉择提上日程。上研?工作?出国?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发现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粹的向往某种职业,但心里依然还有梦想。我所向往的,是一种充实、有意义而又优雅、美丽的生活方式。为了我的理想生活,我应当有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如果本科毕业直接工作,以数学系的出身,可能起点不是很高。如果在所学数学的基础上,再学一个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对今后的发展可能更有好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分析,我最终决定考研。
图说北理工
北理工德育答辩宣传海报
全校瞩目德育答辩
主题解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题解读
让德育情感化,让倾诉制度化
中广网    2007-09-12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评论员:李歆

 

    酷暑七月,莘莘学子毕业离校;金秋九月,懵懂少年走入大学,一往一来,四年轮回,这一茬茬年轻人将在大学校园完成真正的成人礼。这成人礼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成绩和挫折等待着他们呢,大一的新学在畅想,大四的毕业生在反思,大学的老师在探索,学生的父母在关注,一切的问号或许在德育答辩中能找到答案。

    所谓德育答辩,是北京理工大学创新的一种贯穿四年的思想教育形式。本科生大一入校时先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畅想、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对今后人生的定位做一个书面的报告,同学们以班为单位一一登上讲台宣讲。待大四毕业前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同班同学和答辩委员会老师宣讲自己四年的得失心得,同时接受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从畅想定位到小结人生,德育答辩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看似烦琐严肃,但这序幕和尾声都是在同学真心分享的氛围、情景交融的场合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如凤凰涅盘一般的成长故事让每个现场聆听的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现代教育是群体教育,不再是孤独的口传心授,需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汇碰撞中找到定位,战胜自己,获得智慧。这都需要在学术答辩之外再增加一种形式,让大学生制度化、情感化、规模化地不断小结自己在学业、生存、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层面的成败得失,为每一个下一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前进步点。

 

    学生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社会大幕的开启,对每一位年轻人来说,更加复杂的未来都算得上是一种新的人生的挑战。学生时代中那些孤独、消极、挫败的情绪,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大学教育最后一环,得到恰当的宣泄。北京理工大学推行的德育答辩让每个学生自己为自己大学四年的精神世界画上圆圈的最后一笔。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社会人都需要倾诉和交流。无论是一贯优秀的学生,还是家庭贫困生,抑或是有自闭倾向的问题少年,都渴望得到肯定。那个在与大伙分享成败的时刻就是心灵交融的时刻,让别人走进自我的内心,自我也得到了释放。德育答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为大学生情感倾诉和心灵沟通提供了一个制度化、情感化、规模化的平台。

 

    目前,北理工德育答辩形式得到了教育部以及北京市委教工委的肯定和赞扬,教育部和市委教工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德育答辩是全面检验大学德育实施效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断完善大学德育体系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效措施。教育部和市委教工委正在酝酿将德育答辩的形式在北京和全国高校中推广。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