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员:李歆
酷暑七月,莘莘学子毕业离校;金秋九月,懵懂少年走入大学,一往一来,四年轮回,这一茬茬年轻人将在大学校园完成真正的成人礼。这成人礼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成绩和挫折等待着他们呢,大一的新学在畅想,大四的毕业生在反思,大学的老师在探索,学生的父母在关注,一切的问号或许在德育答辩中能找到答案。
所谓德育答辩,是北京理工大学创新的一种贯穿四年的思想教育形式。本科生大一入校时先将自己对大学生活的畅想、对未来职业的设计、对今后人生的定位做一个书面的报告,同学们以班为单位一一登上讲台宣讲。待大四毕业前再通过答辩会的形式,向同班同学和答辩委员会老师宣讲自己四年的得失心得,同时接受老师的提问回答问题。
从畅想定位到小结人生,德育答辩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看似烦琐严肃,但这序幕和尾声都是在同学真心分享的氛围、情景交融的场合下完成的,特别是那些如凤凰涅盘一般的成长故事让每个现场聆听的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现代教育是群体教育,不再是孤独的口传心授,需要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汇碰撞中找到定位,战胜自己,获得智慧。这都需要在学术答辩之外再增加一种形式,让大学生制度化、情感化、规模化地不断小结自己在学业、生存、生活、人际交往等诸多层面的成败得失,为每一个下一步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前进步点。
学生时代的结束意味着社会大幕的开启,对每一位年轻人来说,更加复杂的未来都算得上是一种新的人生的挑战。学生时代中那些孤独、消极、挫败的情绪,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大学教育最后一环,得到恰当的宣泄。北京理工大学推行的德育答辩让每个学生自己为自己大学四年的精神世界画上圆圈的最后一笔。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社会人都需要倾诉和交流。无论是一贯优秀的学生,还是家庭贫困生,抑或是有自闭倾向的问题少年,都渴望得到肯定。那个在与大伙分享成败的时刻就是心灵交融的时刻,让别人走进自我的内心,自我也得到了释放。德育答辩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为大学生情感倾诉和心灵沟通提供了一个制度化、情感化、规模化的平台。
目前,北理工德育答辩形式得到了教育部以及北京市委教工委的肯定和赞扬,教育部和市委教工委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德育答辩是全面检验大学德育实施效果、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不断完善大学德育体系以及评价标准的有效措施。教育部和市委教工委正在酝酿将德育答辩的形式在北京和全国高校中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