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播放收听“毕业留声机”——《忘不了》
中广网北京9月14日消息(记者李歆) “我虽然家境贫困,但教育可以改变我的人生。走进北理工这个著名大学,我相信自己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窗外的秋雨迅速给北京降温,但在北理工教室里,人文学院的大一新生们却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场“德育论文开题”报告会,同学们以班为单位,依次上台发言,讲述自己未来4年大学生活的构想,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
就在不久前,就在同一间教室,北理工设计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们进行了一场“德育论文答辩”报告会。同学们回眸大学时光,跟大伙分享自己4年大学生活中的成绩和经验,也讲述自己战胜挫折和消除误解的经历。现场40多名同学有一半以上都哭了起来,有的兄弟或者姐妹抱在一起哭得停不下来。演讲完毕,毕业生们还要一一回答老师针对他们大学得失提出的问题。
这同一个教室仿佛时间穿梭机,连接起入校和毕业两个时空,一边是书写人生愿景,一边是反思青春岁月。这就是北京理工大学创造出的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德育答辩。
据记者了解,北京理工大学已经在所有3000多名本科生中推出德育答辩教育,今年已经是第5个年头,还把具有代表性的、感人至深的德育答辩论文刊印成册,免费送给每一个刚入校的大一新生,为这些懵懂少年树立一些身边的榜样,帮他们稚嫩的思想插上一双飞翔的翅膀。

德育答辩论文集
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宾告诉记者,德育答辩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了、精品化、情感化了,本质就是真诚的倾诉和沟通。从大一的开题到大四的答辩,北理工的德育教育已经形成完整的链条,已经成为同学感情、师生感情的润滑剂。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刘明奇常年做学生思想工作,他发现很多学生上了4年大学后就稀里糊涂地走了,对学习以外的生活并没有总结和反思。刘明奇告诉记者,“学校不单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育人。目前大学生基础道德教育缺失,讲口号学生不太容易接受,效果并不好。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论文答辩,让学生们能够把4年的得失都好好总结一下。通过真诚的倾诉和沟通,毕业生气儿顺了,对北理工更有感情了。”
目前,制度的倡议者到答辩的执行者都对德育教育充满了热情,学生们甚至已经不满足仅仅用论文的形式表达自己,开始用幻灯片、录音、视频、漫画、艺术设计等各种形式小结自己的人生,也是给母校的一个份礼物。化工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包丽颖表示,“德育答辩不影响学生就业,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是学生倾诉的机会,也是我们倾听的机会,甚至是我们欣赏的机会。”
曾常年任班主任的化工与环境学院教师薛锦城告诉记者, “以前学生毕业离校之前的那段时间,毕业生们通常都是喝酒、哭闹,有些同学对学校有不满意的地方,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泄,老师们每天都要值班到半夜。而开展了这样的论文答辩后,毕业生离校的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了。”现在,同学们跟老师的沟通多了起来,老师们通过学生的德育答辩论文发现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