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解读  |  德育答辩精选  |  图说北理工  |  媒体聚焦  |  学生心语
德育答辩精选
   四年前,19岁的我带着梦想和憧憬走进北理;四年后,23岁的我装满收获和回忆,决定留守这里。这里是我播种理想让梦想起飞的地方;这里铭刻了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回首大学生活,喜怒哀乐皆有,酸甜苦辣尽尝。回首大学生活,有许多珍贵的知遇,不禁心存感激。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很多星星,有的是恒星,有的是流星。随着岁月变换、生活变迁,大多曾共同走过一段岁月的人都只能是流星。流星虽然短暂,却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学生活 遇到许多良师益友,使我对生活深存感恩之心。大三下学期,人生的抉择提上日程。上研?工作?出国?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发现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粹的向往某种职业,但心里依然还有梦想。我所向往的,是一种充实、有意义而又优雅、美丽的生活方式。为了我的理想生活,我应当有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如果本科毕业直接工作,以数学系的出身,可能起点不是很高。如果在所学数学的基础上,再学一个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对今后的发展可能更有好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分析,我最终决定考研。
图说北理工
北理工德育答辩宣传海报
全校瞩目德育答辩
主题解读 您现在的位置:>>主题解读
事件:德育答辩,别开生面
中广网    2007-09-10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点击播放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北理工德育答辩取得良好教育效果

 

  “大学四年,就像人生四季,有明媚的春天,有激情的夏天,有深思的秋天,有回忆的冬天……”

  “来自不同地方的他们让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贵。我们的这份共处4年的友情,如江河,宽阔、深厚,托载着生命之舟顺流而下。”

  “大学仅仅是个更高的起点,而决不是一个可以停步的终点。”

  这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们在“德育答辩”会上的一番表白。毕业的日子临近了,毕业生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告别自己的大学生活。

  从2003届毕业生开始,每逢离校前夕,北京理工大学毕业生都要进行两个答辩,即完成学位论文答辩和德育答辩。德育答辩要求毕业生对自己大学4年的经历做出认真的回顾和分析,完成5000字左右的个人总结论文,并将大学4年来的成长历程在德育答辩中进行自我陈述,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

  这种新颖的毕业教育方式在毕业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在德育答辩会上既有毕业生们或慷慨激昂或娓娓而谈的真情告白,也有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感人场面;既有毕业生们给师弟师妹的有益经验,也有献给学校建设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德育答辩给了学生倾诉的机会,也给了我们倾听的机会。”化工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包丽颖说。确实,通过德育答辩,学校可以全面考核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情况,深入掌握学生的成长轨迹,全面检验学生大学期间的德育实施效果,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不断完善大学德育体系。德育答辩工作还吸引了许多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德育工作中来,他们把自己平日里没有传授充分的人生感悟和经验送给学生,把自己最真挚的鼓励和祝福送给学生,德育答辩的过程成为师生真情话别共叙情谊的过程,进一步密切了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及时疏导了离校前学生中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提高了毕业生离校前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

  “毕业既是大学生活的终点,也是未来生活的起点,此时认真总结大学生活,对于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常务副书记张笈说。“通过参加德育答辩会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大学的点点滴滴,与大吃大喝大哭一场相比更能给我们留下难忘而深刻的美好回忆。”化工与环境学院2005届毕业生郝博说。

  4年来,北京理工大学共有万余名本科毕业生参加了德育答辩,大家分享彼此的奋斗历程,品味成长岁月里的欢笑与苦痛,成为今后人生道路上最可宝贵的财富。学校每年都挑选出一批好的论文集结成册,发给刚入学的大一新生,让他们从师兄师姐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走好大学生活的每一步。对于刚刚从事学生工作的年轻老师来说,毕业生的德育答辩论文则是他们熟悉工作了解学生的宝贵资料,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的徐彬老师认为:“通过德育答辩论文可以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最近,北京理工大学“以德育答辩为载体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评为2004―2005年北京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成果奖。

        
来源:中国教育网    责编:李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