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德育答辩精选 |
 |
 |
图说北理工 |
 |
|
|
 |
学生心语 |
您现在的位置:>>学生心语 |
牛传欣:为,而后知可为 |
中广网 2007-09-12 |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
牛传欣: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2级本科生,毕业后获得了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人体信号处理学博士。他曾连续七学期获各级各类奖学金、获得过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全国“挑战杯”竞赛二等奖、军训“优秀学员” 、“优秀学生”、“优秀学生标兵” 、“中国科学院”奖学金、“滨松光子”助学金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他曾独立发表IEEE国际会议英文论文,并代表我校出席会议。
记得每一个北理的新生都听到过这样的话语“我们北京理工大学的身上具有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在条件艰苦的根据地生存了下来,走了出来,并且发展到今天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为目标的高水平研究性大学”一时间,“延安精神”成了我们这些新生脑海中最为响亮的字眼。
延安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而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老生带新生、一辈传一辈的可贵校风。当年在革命圣地延安,师资力量奇缺,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先辈们就发扬着一种“前辈带后辈,老生教新生”的优良学风;而我在大学四年间,更是不断从师兄师姐那里获得各种指导和帮助。可以说,每一行北理学子从蹒跚到稳健的大学足迹,边上都印烙着师兄师姐们深深的脚印。
随着毕业的临近,我也迫切地想把大学期间的所感所想传递给后来人;而强烈的责任感也敦促我将这薪火相传的校风延续下去。德育答辩正是这样的一次机会。它是一次对四年人生的回顾,回顾的过程和留下的文字给自己以反思、给学校以纪念、更给后人以启迪。它让“延安精神”这笔可称之为“北理之魂”的精神财富从我们手中真切地传承了下去,让北京理工大学优良的学风和校风经由我们而积淀了下来。这样,我们的母校一定能够历久弥新,带着厚重的历史和蓬勃的朝气迈向新的未来!
接下来,我更愿意将我德育答辩的真实内容展现给大家,让我再一次实现心愿、履行责任。
我德育答辩的题目是:“为,而后知可为”——敢于去做,然后明白,你也能够做到!
这是我在大学四年的一些经历和获得的一些成绩(按照PPT依次介绍)。成绩无论理想与否都属于过去,而丰富的经历却是人生中永久的烙印,下面,我将就我大学经历中的一个个片断带着大家回顾我的大学生活。
首先我要说的是在我大学生活中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体育课。大学的体育课较之高中,要求严,标准高。我的身体条件不好,能不能通过很成问题。虽然老师和家长都鼓励我说“只要你坚持锻炼,最终一定能通过”,但是我却从来没有过因为体育锻炼而提高体育成绩的经历。正当不安之时,我对自己说,别管能不能通过,去做、去跑。每天跑一圈,再跑一圈。当我坚持了一学期后,我发现自己能够跑完2000米全程了;坚持了一年以后,我竟然收到了这样一张聘书“北京理工大学长跑健身俱乐部助理教练”!一个体育社团的职位对我来说无异于是一种莫大的鼓励与认可,我猛然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做到!从此以后,我不再惧怕长跑、登山等等大体力消耗的运动,甚至开始爱上了它们。也正因为有了“上一程,再上一程,就能够登顶”的信念,我的大学生活开始真正地丰富起来。
把学习经历放到第二位来说,似乎有些异样,但是我的学习成绩确实是在体育运动有了一些心得以后才渐渐有了起色的。屏幕中的这条曲线,是我大学四年各学期平均分的走势图。可以看到,前两个学期成绩不高不低,第三个学期遭遇了“非典”更是大幅下降。我开始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认为自己“不是深造和搞科研的料”。然而学生学生,以“学”为“生”,成绩不出色,总觉得干什么都不顺心。在这种回天乏术却又心有不甘的两难境地下,我又对自己说,不管能不能追上,先进入状态再说。工作无小事,可是学习无大事。学习,就是吃完晚饭不是走进寝室,而是走进教室;就是洗完澡后不要谈论明星趣事,而是谈论课本公式。这样过了一个学期,我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我也重新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信心。有人说,最酣畅淋漓的胜利是反败为胜。在学习上能够走出这样一条峰回路转的曲线,也可算是我大学生活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吧。
在掌握了基本的数理知识和工程技能后,我开始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大学的竞赛有一个特点,都会要求团队合作完成几项任务。拿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来说,我和照片上的两名队友组成了一支代表队。他们的成绩比我优秀,数学也远比我出色,在这样的集体里,我是弱者。我开始担心自己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并且一度萌生退意。在这样的紧要关头,我还是对自己说,先不管队友们怎么看你,静下心来和他们一起做成几件事再说。很快,我们有了第一个共同完成的项目,第一篇共同署名的论文,也有了第一次吵得面红耳赤,更有了第一次在实验室通宵打地铺完成训练任务的难忘经历。慢慢地,我意识到在这个群体里,我可以欣赏队友们严谨的证明和精彩的分析,而队友们对我流畅的行文和开阔的视野也大为赞赏。我真正地体会到了协作的真谛,而这也让我清楚地明白:弱者,也是有自己的价值的。
在光电创新实验基地的学习,是我大学生活中贯穿始终并且最难以忘怀的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我确立了人生的目标。光电创新基地有一位灵魂人物,就是年逾古稀的张忠廉老师。张老师高尚的人格和光辉的事迹在学校里已经广为流传,而在我的印象中,有三句话印象最为深刻,甚至影响了我的人生。刚入基地时,张老师说:“玩吧,基地的东西不怕玩坏!”,你看图中的我正在拆装笔记本电脑,正是在“放羊”式的引导中,我一下子被疑问、猜测、验证、总结的科学探索过程所吸引;而当视野逐步开阔,对各种信息技术莫衷一是时,老师又说:“学什么都有前途,只要肯钻!”这让乱花迷眼的我幡然醒悟,紧抓数学建模和信号处理深入学习;后来我们都取得了一些成绩,老师又说:“其实我就是你们的孩子王”,呵,原来我们都还只是孩子,在老师面前是孩子,在真理面前更是孩子,科学研究不是一时兴起的游戏,而是一座需要淡泊名利,用尽一生时间才可能会登上的高峰。老师的言传身教,让我们领略了科学世界的奇妙,初尝了科研工作的酸涩,但却最终坚定了投身科研的决心。这决心,是对真理的渴望,也完全可说是对老师那样崇高人格的向往。
当我结束大学的生活,也同时结束了在光电创新教育基地的学习。我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坚定的目标走出了入学时的迷惘。而图中这位老人,张忠廉老师,除了带着和我们一样的喜悦和欣慰以外,还平添了很多已经难以察觉的白发。对我来说,唯有谨遵老师的教诲,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踏实前行,才是对老师最好的回报。在这里,我谨代表2002级全体毕业生,祝所有的老师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发表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是我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高潮。虽然此前很多人告诉我本科生写出论文难,写出能发表的论文更难,写出能发表的英文论文则是难上加难。但此时的我,已经对高水平学术交流和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满心神往。写作论文,投稿发表对我而言已经不啻是挑战困难,而更是志向使然。很快,我的一篇关于医学图像配准的论文成功出炉,而论文被录用的通知则着实给了我一个意外惊喜。随后,我被邀请参加这次IEEE生物医学工程年会,这是吸引了全世界众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水平学术会议,一个“小本科”只身前往确实有点诚惶诚恐。然而,我是如此急切地想去感受学术交流的气氛,触摸国际科研的前沿,所以就像屏幕上所写的,我“豁出去了”!
请看屏幕,这是我在会议中与美国、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的“老、中、青、少”四代科研工作者的合影,与他们的交谈让我深深地为科研工作者勤勉而又自豪的一生赞叹不已,这愈发激发了我对科学生涯的向往。而在认识到国内的生物医学电子工程与国际上的差距之后,我决定踏出国门,留学海外。现在,我已经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全额奖学金,直接攻读人体信号处理博士学位,我决心在学成之后回到祖国,将北理学子的满腔热情倾注给祖国伟大的科学研究事业!
在回顾即将结束之际,我想给“大学”二字下一个我自己的定义。大者,“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是为大。经过这四年,每一个人必须学会有大的眼光、大的志向、大的心胸。人生中和世界上有无数的可能,“大”者便可无畏地直面这些可能。学者,“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为学。一旦有了勇攀高峰志向,有了迎难而上的魄力,遇到困难后就会自觉自愿地寻找一切办法破解它。给这两个字的定义,虽不能涵盖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不妨把它看作一种大学精神,希望它能像影响我一样,带着更多的师弟师妹去思考人生,勇敢抉择。
最后,再一次把我的毕业感言送给大家。大志向者敢为,学精湛者可为,凡大学者,必“为,而后知可为”。
这,就是我对德育答辩的感受和我答辩的真实经历。我真的很感谢今天这次宝贵的发言机会,我的德育答辩连同今天的所说所想,我觉得我会珍藏一生…… |
来源:北理工学工部 责编:李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