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垚:信息科学技术学院03级本科生,刚刚进入大四,就已经被提前预录取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卫生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在过去的3年中,他一直排名专业第1,7次获得甲等奖学金以及我校最高奖学金——徐特立奖学金,他曾担任03级党支部书记,获得过北京市三好学生、校优秀学生标兵、校团员之星等荣誉称号。大学期间他曾4次走入新的专业,他不仅在理工大学收获颇丰,他还与北京大学的同学共同竞争,并从北京大学捧回了北京大学2006年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奖学金和北京大学2006年中国经济研究专题论文奖两个奖项。
毕业前,我常常情不自禁的想起三年前的自己,初次离家的复杂心情和来到学校的好奇目光,和大家难道不是一模一样吗?而且,三年后的各位也必定会和今天的我一样开心,一样感受得到自己的成长。所以我想也不能表现得过分谦虚,至少是不能够有所保留,我更希望能够把我自己所了解所熟悉的03级所有优秀的同学们的故事带给大家,也把我们在学习中的思考与大家一起分享。谢谢大家的耐心!
首先我想请大家放心,我的故事并不复杂难懂,其实就是简单而实际的三句话。第一、怎样学好英语?很简单,只要把英语当作普通话;第二、怎么用好电脑?很简单,只要敢于不用电脑;第三、怎么面对好自己的专业?很简单,只要你把专业当成自己的家。
先说第一个问题,怎样学好英语。
我想说,英语不是外语,而是今天的大学生的第二门普通话。在观念上,我们就应该把运用英语看作一种必需的技能。为什么?其实我并不是不爱国,但是在学习科学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搁置文化意义上的民族情绪,而保持一种理性和谦虚的态度。科学本身是没有国界的,科学作为一种世界共同的文明,本来是建立在人类共同的理性基础上的,科学的准确性和严肃性也就要求作为其载体的语言尽可能具有共同的传播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英语应该是知识分子,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的一种基础的实用技能。不久大家就会知道,大学的英语课并不重,四年才学两学期,但是大家不要意外,也许真正让你意外的是,今后某一天发到大家手中的专业课本,上面竟然没有一个汉字!奇怪吗,其实并不奇怪,在大学学习英语,绝对不再是像高中那样为了一个高考的分数,而是要真正为大家走入科学的殿堂而搭起一座桥梁。今天国内的许多一流高校,也包括咱们学校,许多老师都会在课堂上直接使用原版英文教材,不是为了装模作样,而是从第一手的角度直接面对科学发展最前沿的原汁原味,而不是仅仅满足于中文翻译的二手资料。而且如果大家稍稍留意一下大学各个专业的资料就可以知道,任何一个学科每年的年会,不论在世界哪个国家举行,会议的工作语言都一定是英文,会后的论文集也一定是以英文形式首先出版。而且大家今后还会慢慢发现,越是专业和深入的资料,越是难于找到现成的翻译版本的。毫不夸张的说,科学的交流对于英语的要求已经是大势所趋,不说英语其实限制的只能是自己。
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我说上面的话并不是空中楼阁。我自己在大学里的英语学习,所有的动力就来自这样一种“学习普通话”的必须。在观念上,把英语的学习看作和穿衣服吃饭一样的必需,那怎么可能会有学不好的担心呢?事实上,学好英语的第一要旨就正是学以致用。不过也许有同学会说,可是我们每天就生活在汉语的海洋中,怎么用英语啊。我承认,每天日常生活一定要我们动不动冒几句英语出来,硬挤出来的英语所讨论的话题也往往就是美国幼儿园孩子的水平而已。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写英语比说英语而言,相对要容易实现的多。大学里,很多老师因为常常和领域内的其他学者交流,是习惯于用英语写E-mail的,那么在我们再和老师信件交流的时候,同样可以用英文书写。另一种更为现实的方式,就是中英混合记笔记。我们国家有位老数学家叫曾肯成,他早年在苏联留学,老师用俄文讲课,他用英语记笔记,几十年后,人们发现他年轻时的英文笔记竟然可以直接在美国的大学里被用作讲义。当然我们没有那么牛,不过就像我上面说的,从自己的专业背景出发用英语,确实是最好的捷径。一方面为了记笔记的需要,逼着自己把本课程的英文单词一扫而光,将来读英文文献基本就没有了障碍;另一方面在记笔记的过程中也对句子结构的应用有了自己的理解,因为中译英的翻译本质上是一个造句的过程。而那些中英混合笔记中的中文,则是自己需要进一步查字典翻资料的学习对象。我自己的经验证明,跟着专业写英语,边学边用,学习效率一定是最高的。
然后说第二个问题,怎么用好电脑。
其实说实话,我是不敢给大家讲怎么用电脑的,在座的高手们随便给我投来一点怀疑的目光就可以让我知道我的那些经验是完全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但是我可以说,我自己用好电脑,其实并不在于我把电脑用的有多么精妙。大家知道大隐隐于市,无招胜有招吧,用电脑也一样,当你知道什么时候不用电脑是更好的,那才是真正的用好了。
为什么说大学用好电脑的关键是不用电脑?很简单,电脑跑得太快了。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我们今天本科所学习的课程,为将来的工作需要准备的基础,所需要的学习方法和理解手段与20年前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在20年里计算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是人脑的理解能力进化却远远没有这么快。从一个简单的例子说起吧,大家在高中一定有许多课是在使用多媒体教学了,到了大学,上课放电子课件更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如果上课不听,希望下课和考试靠电脑课件这个简化版的提纲挈领,是绝对达不到对理论的真正理解的。一定要首先深入,才有可能有朝一日像老师做课件那样的“浅出”。我所知道的善于学习的同学,一定是上课认真看课件,下课自己啃书本查资料的。还有什么事情不能让电脑把我们拖得太快?学习中另一个千万快不得的环节,就是提问和寻找答案的过程。计算机和网络上迅速而过于容易复制的各种答案和结果,往往让我们忽视了自己提出问题的这个过程。越容易获得的答案,也越缺乏思考和努力的过程,当然也就越容易在将来被忽视和遗忘。而且,即使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经过思考的答案总不会是完全相同的,快速复制的答案则把这些原创的机会统统扼杀掉了。所以,在学习中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过分依赖计算机那种太快的信息搜索和复制能力。毕竟,很多时候,电脑让我们的生活跑的太快太快,在座的女同学们肯定不想老得太快吧,男生,当然也肯定不想自己的女朋友老得太快了,对吧?所以在我们学习中不该快的时候,一定要静下心来,要敢于把电脑扔掉。
而说到电脑,终究也就回避不了电脑游戏。其实我并不在意其他更优秀的同学是不是说过,他们也会和所有人一样痴迷于电脑游戏,我只想给大家承认,我很少玩电脑游戏,因为我觉得电脑游戏并不好玩。但是我也同样要承认,我是一个爱玩的人,不玩电脑游戏,是因为我的生活中有更多我觉得更好玩,更值得我去用心玩的事情,因为要玩好那些事情,我当然就没有时间去管不太好玩的电脑游戏,这个道理太简单了。那么大家也许要问我,你到底觉得什么事情好玩?其实,我可以给大家看看刚刚过去的周末我的时间安排:
10月28日星期六
9:00-11:00 作为课题参加者报告《北京医疗需求的发展趋势》
11:30-13:30 整理江苏宿迁考察的调查问卷 讨论分析调查的质量 用比萨饼解决午饭
14:00-16:00 计量分析研究小组讨论
16:00-17:00 整理讨论稿 回复邮件
18:00-21:00 复习提前选择的研究生课程数理经济学 准备下周四的期末考试
21:30-23:00 整理数字图像处理的资料 搜索文献 按时间计划初步确定下期毕业设计的方向
23:00-23:30 收拾资料 准备返程
10月29日星期日
11:00-12:00 回到学校 完成资料的交接
13:00-14:00 整理大四的专业课光电显示技术和视频技术的课程笔记
14:00-17:00 学校7号楼参加党支部书记学习大会
18:00-21:00 复习数理经济学
21:00-22:00 为周一的经验交流报告最后整理发言稿
22:00-22:30 整理党支部最近一次党员发展的材料 确定与积极分子谈话时间
22:30-24:00 给爸爸妈妈和在香港的女友的长途电话
我想告诉大家,周末里面的每一件事情,都没有任何人强求我必须去做,但是这正是我的许许多多快乐开心的周末中最普通的一个,因为我都在享受着我最喜欢做的事情。与虚幻世界中的游戏比起来,真实的世界让我觉得快乐而充实得多。其实如果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那每天不都是一次真正的角色扮演,不都是一次最富有激情的即时战略吗?我爸爸曾经告诉我一句话,当你决定或者得知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要马上在第一时刻做出一个确定的计划和安排,这样才能在生活这场大游戏中真正把握好自己的时间。电脑游戏再让我们欣喜,都有我们必须回到现实世界的时刻,而真正生活中的游戏,更值得付出我们的认真和热情。
最后谈的问题是,如何面对好自己的专业。
仍然是简单的一句话,把专业看成自己的家。不过请大家不要担心,我绝不是要死板的告诉大家像古代女子守节那样固守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专业。我的大学,就曾经四次走进新的专业领域,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夸张。大一进校,我学的是化工;大二开始,作为成绩前5%的学生转专业,我来到了光电工程系,同时大学更为自由的时间安排让我感到学有余力时可以有更多选择,于是开始在北大修读经济学的第二学位;而明年,我又将凭借在北大800多名双学位学生中综合排名前十和光电工程系排名第一的成绩正式到北京大学成为专业方向在关注中国医疗卫生改革的硕士研究生。我想大家也许会笑我,你还口口声声说把专业当成自己的家,怎么就这么花心大萝卜啊。那我就只好承认我花心,但是我也可以辩解嘛,你为什么不去说鲁迅先生呢?他最初在三味书屋时的理想是当一个科学家,然后是工程师,像我们这么大的时候,他东渡日本跟藤野先生求学现代医学,而大学毕业后,谁又会想到他竟然会一生离不开那支笔呢?而且这种花心的人不仅仅只出现在中国,大三的时候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与美国国务卿赖斯女士的会见,我至今仍记得她听说中国学生在大一就会确定专业的那个惊奇的样子,她说,她就曾经换过六次专业,我们问她为什么,答案就是简单的几个字,大家猜得到吗?“I don’t like it.”——我不喜欢!
其实,我说这些故事,绝不是要大家变得浮躁和不安,相反,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专业,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业培训和赚钱教育,它将伴随着你今后的许多时光,成为每个人灵魂栖息地和精神家园,正因为专业今后必将作为我们的家,所以我们才必须认真而谨慎的面对,我们才必须用一个虔诚的态度来面对我们在大学里的每一次上课、每一次考试,和每一次选择。
首先我想问问大家,大家在填高考专业志愿的时候,是不是真正了解过这个专业的背景、历史和现状,以及它的基本方法,学科框架,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也许同学们又会在下面笑我了,这些都知道了,我还用今天坐在这里,还用辛辛苦苦来考大学吗?反问得好,其实我当时也不知道。当时大家要想到,今后要成为你的家的地方,你难道敢在这四年里随随便便走马观花看看就行了吗?所以我想告诉大家,其实我最初也因为高考不理想而被调配到了一个志愿表上根本没有的专业,但是不管大家为什么进入了现在的专业,都没有任何混日子的理由!就算决定在今后不学这个专业,难道没有认认真真地学过体会过,你就能够知道自己是真正的不喜欢?牵手和分手,不都一样要轰轰烈烈地爱过一场吗?
正因为知道专业的学习就像布置自己的家一样,所以在我们的学习中,就一定要做的标准漂亮,做到尽善尽美。许多同学往往存在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答题只要把结果做对就好了,考试只要得60分就万岁了。但是我要说,行百步者半九十,答案做对其实只算学到了一半,60分过去的大学其实也就只值文凭那薄薄的一张纸。60分的一个家,即使可以像一间茅草屋一样勉强让我们安身,但是却远远不足以让我们立命。我想告诉大家,在座的必定没有谁在高中曾经为了会考通不过而担忧的吧,在大学也一样,期末考试只要考60分,那是极其容易的事情。但是,如果大家想预计着分数去考试,那是一定跟贝利预测球赛结果差不多的,想要得90分的同学,最后往往能够得到95分甚至100分,而仅仅希望得60分的同学,却往往连得50分都很危险。大家要知道,在学习上并没有绝对的完美,但是60分一定代表着绝对的不完美!即使自己的家做不到完美无缺,但是怎么可以让它绝对的不完美呢?
而且,正因为知道专业的学习就像爱护自己的家一样,所以我们的学习就一定要做到坦然,做到问心无愧,假如大家在自己家里偷东西,或者明知道是伪劣产品却要买给自己的家人,这怎么说的过去呢?但是我也必须向大家承认,由于种种原因,大学里同样有着考试作弊,有着论文抄袭,有着这些在我们家里面永远都不会发生的事情。诚然,这样的侥幸也许会让大家暂时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暂时得到老师同学的羡慕目光,但是这种侥幸的习惯却会成为一个长久的负担。我想坦率地告诉大家,我的女朋友对我有一个要求,那就是有权利不说,但是绝对不能说假话。其实我们的学习不也是一样吗,我们宁肯接受真实的无知,也绝不要为了一时的功利而造假。因为那是我们自己的家,我们不能够让自己的家都变得虚假!
我还想说,正因为知道专业的学习就像追寻自己的家一样,所以我们的选择便不仅仅是那简单的“I like it”or“I don’t like it”,专业这个家的选择,其实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清自己的理想所在,看清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价值追求,看清自己真正成长的方向在哪里。刚刚经历高考之后的大家,一定要清楚地知道,走进大学绝对不是尘埃落定,绝对还没有到可以自信得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时候。大学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更是要明白自己能干什么,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刻。就像说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一样,没有理想和追求的日子也终究是空虚的。专业,看上去仅仅是若干门课、作业、考试和毕业论文,但是专业,其实交织着我们的大学生活,也见证着我们新一轮的成长,慢慢找到自己的理想所在,正是成长最好的注脚。大家即将走过的大学四年,是一个现在进行时,但更是一个我们理想的成长进行时,我们必定要在追寻理想的路程中把成长进行到底的。
最后,我用三句话来对我今天的报告作一个总结,也和大家同勉。
第一,英语不是外语,而是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在科学领域中交流的普通话;
第二,电脑不是学习机更不是游戏机,而是教我们如何学会不用电脑的工具;
第三,专业不是职业培训更不能混着玩玩,而是我们将要让灵魂和理想栖息的一个真实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