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解读  |  德育答辩精选  |  图说北理工  |  媒体聚焦  |  学生心语
德育答辩精选
   四年前,19岁的我带着梦想和憧憬走进北理;四年后,23岁的我装满收获和回忆,决定留守这里。这里是我播种理想让梦想起飞的地方;这里铭刻了我人生中最美的时光。回首大学生活,喜怒哀乐皆有,酸甜苦辣尽尝。回首大学生活,有许多珍贵的知遇,不禁心存感激。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很多星星,有的是恒星,有的是流星。随着岁月变换、生活变迁,大多曾共同走过一段岁月的人都只能是流星。流星虽然短暂,却发出耀眼的光芒。大学生活 遇到许多良师益友,使我对生活深存感恩之心。大三下学期,人生的抉择提上日程。上研?工作?出国?我仔细思考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理想。发现自己不再像小时候那样纯粹的向往某种职业,但心里依然还有梦想。我所向往的,是一种充实、有意义而又优雅、美丽的生活方式。为了我的理想生活,我应当有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如果本科毕业直接工作,以数学系的出身,可能起点不是很高。如果在所学数学的基础上,再学一个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专业,对今后的发展可能更有好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分析,我最终决定考研。
图说北理工
北理工德育答辩宣传海报
全校瞩目德育答辩
学生心语 您现在的位置:>>学生心语
王科:我的五个“最”的故事
中广网    2007-09-1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王科:理学院02级本科生,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大学天文系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他曾担任学习委员、班长、党支部书记、院马列主义学习会会长、院刊《博约》及校刊《北理人》编辑、校自强社社长、校天文爱好者协会副会长等职务;他曾经是理学院运动会1500米、3000米和5000米的纪录保持者,获得过全国三好学生、北京市三好学生、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市优秀团员、校优秀党员、十佳团员、优秀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并荣获三次国家奖学金、六次一等人民奖学金。

    在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当中,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些事令人欢欣鼓舞、有些事令人热血沸腾、有些事让人哭笑不得、也有些事令人郁闷、愁苦、难堪……作为一个过来人,我的大学已经成为历史。现在,这些故事就像一片片金黄的银杏叶一样,铺满了我的记忆。今天呢,我就挑几片比较有意思的树叶儿给你们看看。也许,会对你有些启示哦!

    这里呢,就是我挑的五个故事,分别是最可笑的、最意想不到的、最不可思议的、最高兴的,和最可忘却的事。

    一、 最可笑的事——第一篇论文我打了一天(直面困难,笨鸟先飞)

    我大学里写的第一篇论文是思想政治课的论文。那篇论文的内容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我清楚地记得我写了1500字。然后呢,我到学校的机房准备打出来。那个时候我几乎不会打字,对键盘也不熟悉,只能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而且我是南方人嘛,有些拼音我拼不对,只好先查字典把拼音找出来然后再打。好不容易花了一上午的时间终于打完了,我就把Word关了嘛,然后呢出来一个提示:“是否保存对论文的修改?”,我稀里糊涂地点了“否”——结果可想而知了。我郁闷坏了,但是没办法呀,于是重新打!一个下午过去了,我终于又一次打完了。这一次我心惊胆颤地点了“是”,终于没什么问题了。但是我立马又冒了一身冷汗,我发现那台电脑没有软驱!我那时候还不知道U盘这东东,大家用得多的都是软盘。我都傻了,垂头丧气地找到机房的管理员,在他的帮助下才把我的论文转到另外一台有软驱的电脑上。这样我才把论文保存到软盘里,拿去打印。一天的时间,我的第一篇论文才算搞定!这件事只不过是我初入大学时遇到的困难的一个缩影。除了不会打字、不会用电脑外,我还有太多不会的事。例如,我普通话说不好,没用过自动取款机ATM,我甚至不会骑自行车。

    这些困难看起来只是些琐事,但它们反映我和其它同学相比,在全方面的差距。面对这些大大小小的麻烦,该怎么办呢?我一开始也有些懊恼、气馁,但最终我把这些事定义为“可笑”的,那是因为这些多少带点幽默色彩的困难确实不是什么大事,可以一笑了之;而且每当我摆平一个困难都标志着一个小小的进步。哈哈,你们不知道当我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有多高兴啊!

    我为什么能够笑对如此惨淡的人生呢?那要感谢我的父亲,和他的带给我的乐观的精神。我一般叫他老爸。我老爸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民:他勤劳、朴实、善良,这大概是我们中国九亿农民的共性;但是他又有点非典型:他年轻时也曾闯荡江湖,思想比较开放,常常追问我到底有没有交女朋友;他上过初中,在他那个年代算是个文化人,他的字写的很漂亮;最重要的是,他很乐观。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总能不紧不慢一步一步地把它解决掉。在老爸的熏陶下,我打小就逐渐形成了一种信念,那就是,不管什么样的困难,我最终总能够战胜它。

    其实我从小就是在一个比较艰苦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我们家有两个孩子,因此我爸妈就有双份的负担,即使在当地的农村,我们家也算比较困难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艰难的事,就是不断地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一般来说,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呢,他的意志会比较坚强,但是在性格上,他缺乏幽默感。当然,更多的人会缺乏自信。

    但是,光有信念是不够的。有差距,我们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所谓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嘛。我不认为我是只笨鸟,但是我也飞得比较早,所以才可能飞得高一些,飞得快一些。

    现在,我几乎面临和四年前同样的困难,经济条件没有根本的改观。从明年开始我将进入助学贷款的还款期,每个季度要还两千多,“月供”800元左右。我又没工作,上哪弄这些钱呢?这是一件棘手的事,但也是在我的预料当中的。虽然目前我还没想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我有足够的信心再次摆平这个困难。可以预期,几年之后,这又将成为一件“可以自豪地笑”的事。

    二、最意想不到的事——数学分析考了满分(艰苦创业,夯实基础)

    理学院的同学们知道,每一届新生都会经历一次数学分析期中考试,这是进入大学以来的第一次考试。数学分析被学长们誉为“魔鬼科目”,这次考试基本上就是给历届理学院学生的一个下马威——能及格的人寥寥无几,许多高手被撂下马,人生当中第一次数学不及格,顿觉前途一片黑暗。然后辅导员就会给大家开年级大会,宣布各班考试的惨状,警醒大家要抓好学习。我们02级的学生照例没能逃脱宿命,在期中考试后的年级大会上,我们的辅导员张嫄老师在宣读完一串令人觉得山穷水尽的惨状之后,突然话锋一转,说了一句让大家顿觉柳暗花明的话:“……但是物理一班的王科同学考了满分!”

    全场顿时鸦雀无声,短暂的沉默之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满分?而且是数学分析?怎么可能呢!我的数学可是一向不好啊,高中的时候数学老是拉我后腿。在最糟糕的时候,我竟然考过53分!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故事,最意料之外的事——数学分析考了满分。

    正是由于高中时数学不好,而我大学的专业又是纯理科的物理学,毫无疑问对数学要求很高,我知道,如果学不好数学,今后的几年将非常难过,于是天天抱着教材啃,书后的所有习题我一道不落全部细心做完了。到了考试的时候,我并没有感觉像学长说的那么困难。所有的题目我都很顺利地做下来了,于是考满分也就成为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了。

    从此之后,我改变了在数学面前一个弱者的形象,我信心倍增,一路高歌猛进。良好的数学基础对我后来几年甚至现在的学习都十分有帮助。

    在这里我要感谢一个人。他是我的室友,他当年高考时发高烧,考清华差几分,被调剂到咱们理工大学来了。他的数学非常好。在我狂啃数学分析这块硬骨头的时候,他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经常一起上自习,我不会的题请教他,他一般情况下都能做出来。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我才可能把这块骨头啃下来。可惜的是,他在非典时沉溺于网络游戏,非典后再也无法自拔,我们多次劝阻也无济于事,后来因为挂的学分太多,不得不休学,非常可惜。

    我说这两件事的目的有两个。

    一是想让你们明白,不管你的基础多么差,只要你下定决心,并且方法得当、毅力足够强,再辅以朋友的帮助,是完全可以做得很好的!大一第一学期,在我的计划里,集中大部分的精力攻克数学是我的重中之重。在上世纪50年代有个苏联人叫吉米多维奇的写了本数学分析的习题集,这是数学分析这门课的经典习题集,那上面的每一道题目,我都是认认真真地做过一遍的。当然,你们的数学不会比我还糟,所以你们不必像我这样疯狂!

    我给你们一个建议,如果你认为自己在学习上的基础不够好,那么在大一时你不妨坚持高中时的学习方式——咱们就三点一线怎么了!咱们把基础夯实先,大二再去参加社团,再去谈恋爱,为什么不呢!其实,采取这种策略的人在北大很常见!大家不妨试试!咱们千万要记住一点,那就是在大学里专业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如果你学习搞得好,其它的是锦上添花;如果你学习搞得不好,其它的就没有任何意义!

    二是,不管你在高中的时候有多牛,现在你也必须脚踏实地。我的室友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不仅是他,在北大有好多曾经的状元、曾经的各种奥赛金牌得主,在这些人当中,也有因为游戏而游戏人生了的,我亲眼见过。我本人是一个对游戏极度不敏感的人,好几次想学实况学不会,按理说在这个问题上我没有发言权。但是我还是想说一点,游戏不是不可以玩,但必须是你在玩游戏,而不是让游戏玩你!

在这里呢,我可以很自豪地向大家报告,我的那位室友在痛定思痛之后,现在已经走出了他人生的低谷,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完成了一次学业上的绝地反击!对于他来说,这真是史诗般的惊天大逆转啊!可喜可贺!

    三、最疯狂的事——晕倒在万米跑道上(脚踏实地,量力而为)

     说这个故事之前,我要澄清一个事实:虽然我很瘦,其实是因为我比较有肌肉;虽然我看起来不壮,但我的身体素质很好。我从初中开始坚持每天抽出专门的时间来锻炼身体,这个习惯至今已保持了十年。我非常喜欢各种形式的体育运动,其中最拿手的是长跑,这可能是由我的身材决定了的。从初三开始至今我每年都参加学校的运动会,在长跑项目上取得的成绩可谓辉煌。破纪录、拿冠军也有好几次。有两年时间,我曾经是理学院所有长跑项目的记录保持者。还有,我参加过三次马拉松比赛。有谁知道马拉松比赛的距离是多少吗?42195米!

     在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之后,我开始“飘飘然”了,我萌生出一个“狂妄”的念头——向学校的万米记录发起冲击!2004年4月校运动会,在烈日炙烤下的东操场,一群体力狂人开始了25圈的万米较量。一声枪响,我开始了冲击记录的征程。开局非常顺利,随着比赛的进行,我的领先优势越来越明显,到了最后2000米的时候,冠军几乎已经掌握在我的手中了。但是为了冲击记录,我开始全力冲刺!我拼命向前冲啊冲啊……很突然地,眼前一黑,然后醒来就发现躺在校医院了。中间的过程在我脑子里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个故事,最疯狂的事——晕倒在万米跑道上。

    从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机会回到万米比赛的赛场——因为咱的校运会取消了这个项目。

    那么这件事呢给我一些启示。

    在校医院,刚醒来时我感到极度虚弱,眼睛看不清楚周围的东西,嘴里说不出话,耳朵里也“嗡嗡”地响,听不清别人说话,心里极其难受。我不知道有没有同学体会过这种感觉。那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离我很近。说真的,我害怕死去。那个时候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生命的宝贵。

    这件事警告我必须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能力,不要高估自己,否则将受到惩罚。如果你定的目标太高,老是达不到,你的自信心会受到严重摧残!在这方面我是有过很多教训的。我在大二的时候参加了太多的社团工作,而且我都想把它们做好。但是显然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于是我不得不在刚加入自强社一学期后就退出。而那个时候我又在搞数学建模竞赛,结果也是由于精力不济,队友又中途退出,于是苦心经营的队伍不得不解散——这恐怕是我一辈子的遗憾了。在大三的时候我甚至还呆在社团并且担任主要角色,工作虽然做的不错,但是确实影响到了学习,甚至险些影响到后来的保研(就是保送研究生哈)。我唯一的一次没有拿到一等人民奖学金,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选择社团工作的时候务必分配好自己的时间,不要哪儿感兴趣就去哪儿。人最难能可贵的就是有自知之明,清醒地认识自己,脚踏实地,量力而为。这个时候,你需要“选择的智慧”。咱们学生工作处的张巍老师有句名言: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选择的智慧”这个词大约是李开复发明的,他写过本书叫《做最好的自己》,从书名上就能看出它的主要内容,我觉得不错,推荐大家找来看看。

    四、最高兴的事——梦圆北大(勇敢去爱吧!)

     最高兴的事,当然是梦圆北大了。能够保送到北京大学学天文,可以说是我大学里取得的最大成就了。为什么“大”呢?不是因为北大有多牛,而是因为我实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理想2005年9月30日,下午两点,我的手机里传来期待已久的声音:“王科同学,我们已经录取你了。”我当时兴奋至极,几乎掩面而泣。童年时代的梦想终于在那一刻实现了!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应有的回报!

     我对天文的喜爱,是从小时候仰望星空所受到的震撼开始的。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也有不少人在那个时候产生过许多遐想。但是要把单纯的喜欢和兴趣当作一生的事业,还是要经过相当仔细的考虑的。这个过程可不怎么美妙。

    记得在大一的时候我就跟一位老师提起我以后想从事天文方面的工作。那位老师人非常好,他笑呵呵地对我说,“哈,小子,你在国内搞这个很可能吃不起饭,去国外吧!”老师说的虽然有些夸张,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搞天文,或者搞其它的基础研究是挣不了多少钱的,特别是在国内。但是当你毕业之后,挣钱还真的是一件大事。例如,我现在就得还贷款。

    学天文到底能干什么?数星星吗?在这里我要告诉大家一个常识,那就是职业天文学家并不一定认识星座。他们的工作也不是天天在那摆弄天文望远镜——那是天文爱好者经常干的事。天文学家不一定是天文爱好者!搞天文的人整天干些什么呢?他们多数情况下是坐在电脑前编写程序,对观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对理论进行修正,然后再去观测,再分析,再修正……如此循环,直到理论与观测符合得很好了,他们就宣称:啊,在那个地方,有一颗像太阳一样的星星!

    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天文工作者实际做的工作其实并不一定那么有趣,甚至有些枯燥。(两天前我还在系里作学术报告的时候,有个业余天文爱好者过来旁听……我估计他郁闷坏了)当我刚开始在北大的学习时,我也发现真正做天文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好玩儿的!那个时候我也有些抱怨:如此枯燥的工作,还要耽误五年的大好青春,甚至将来还可能面临“吃不起饭”的危险——我干嘛还要来这儿呢?我还欠着银行一屁股债呢!梦想和现实,难道真的不可调和吗?

    不过这些苦恼呢,随着学习的深入和对天文的了解逐渐地消除了。首先,搞天文并不会缺钱花,即使在国内。一个月前我们组里一位师兄刚走了,他今年博士毕业,去香港大学做博士后。我问他能挣多少钱,他说:“不多吧,两万九港币一个月!”

    目前我们国家的天文事业正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数年内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将有许多国际性的大项目上马,需要许多天文工作者。而那时我正好博士毕业。所以就正好有用武之地啦!一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他的兴趣所在,这是多么诱人的未来啊!

     说了我的事再来谈谈你们的事。我知道现在有的同学可能不大喜欢自己的专业,这很正常。但是,你们想过没有,你真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吗?这个专业目前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如何?专业领域里的人都在干些什么?他们的工作对社会有什么意义?如果这些你都考察清楚了,还是非常肯定地说,嗯,我确实不喜欢这个专业。好,接下来我给你们举个例子。

    我认识一个北大的同学,他本来是跟我一级的,但是他现在才上大四,原因是他大一时转过一次专业。他以前学的是德语,以德语系第一名的身份转到物理系,原因是他那时觉得自己对物理更感兴趣。现在他已经保研,但不是去物理系,你们猜他去哪?北大哲学系!原因也是他现在才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在哲学。怎么样,够狠吧?表面上看起来这个家伙是天马行空啊,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我们仔细想想,德语、物理、哲学,这三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当然有!一个有德语基础的人去学哲学,不是正好么?学哲学得看很多哲学原著呀!大家知道德国是一个哲学的国度吧!大名鼎鼎的尼采、康德、叔本华、莱布尼茨等等都是德国人呀!另外,我的这位同学他搞的是科学技术哲学,一个有物理背景的人来搞科学技术哲学当然得心应手啦!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确是在追求内心深处喜欢的东西!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为自己的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他以面试第一名的身份如愿保送到北大哲学系。

    五、最可忘却的事——那一堆小红本本啊……(粪土当年百般勇)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我在大学时获得的一些荣誉。遗憾的是,这些荣誉里少了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获奖证书,还少了一块万米比赛的金牌和破纪录的奖杯,呵呵。这些小红本本啊,我平时一般都把它们藏起来的,别人也不大知道。直到前不久,为了准备这个报告,我才把它们都翻出来给透透风。想来它们跟着我也挺惨的,暗无天日,终日不见阳光。

     记得在毕业前德育答辩的时候,有个同学问我:“在你获得的荣誉中,你最看重哪一个?”我当时回答说,其实我对这些荣誉都不怎么看重。因为这些东西只意味着我的过去,而不是现在或将来。当我看到这些小红本本的时候,我就像在仰望星空。大家知道,因为光的传播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星星其实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星星。仰望星空就是在回望遥远的历史。

    大家在今后的四年多多少少也会获得这样的荣誉。但是,别人给你荣誉是对你的过去的褒扬,而过去的成功并不等于现在的成功。所以,我建议大家千万别把证书当回事儿!更不要为了获得这样的荣誉而和同学勾心斗角,那样既违背良心也得不偿失。

     如果真要给这些荣誉分个三六九等的话,我比较看重的是在体育方面获得的荣誉。因为在体育场上拼的是实力,是真刀真枪的较量;而非体育类的荣誉呢,它的评价体系不可能做到像竞技场上那么客观,很多时候我觉得我是比较幸运才能够获得这些荣誉的。我喜欢实力派,所以我更看重体育类的荣誉。

 

    之前我不是提到过有两年的时间我曾经是理学院所有长跑项目的纪录保持者吗?之所以有“曾经”两个字,那就说明现在已经不是了。就在我毕业前夕,我们理学院05级的同学当中有个超强悍的牛人,他一口气把我的所有纪录全部刷新了,一点面子都不给他师兄留!我跟他同场竞技过,说实话我根本不是他的对手。所以这次我又亲身体会到了一句话:“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有时候你看似在某些方面占尽优势,但其实并不是因为你的实际能力有这么强,而是因为你根本没遇到足够强大的对手。

    现在我到了北大,这样的感觉更明显了。和你们一样,我在北大也是一名新生——货真价实的新生——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我本科时的那些所谓荣耀,只是尘封在箱子底下的一堆小红本本。好汉不提当年勇!咱好姑娘也不提当年勇!师弟师妹们,咱们一起努力!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李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