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最新报道
文建明:用生命诠释“为人民服务”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因“四山环绕,如营垒之状”而得名。
在这块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红土地上,有一个共产党员,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们亲切地称他为“营山的焦裕禄”、“活着的牛玉儒”。
他在乡镇摸爬滚打29年,捋清了“团团乱麻”。特别是在城南镇工作期间创造性地探索出了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城南经验”,一举破解了农村费税改革以来困扰乡镇运行的多个难题。
他身患癌症5年多了,累计上了17次手术台,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让他脱了一层皮、掉了一身肉,但他没有被病魔所吓倒,将生死置之度外,依然拼命地工作在基层第一线,创造了战胜肝癌的生命奇迹。
他,就是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文建明。
三剂良药治“烂镇”
“文书记,城南镇那个地方不好打理哟。”
“啥,不好打理?”文建明简直不敢相信“打理”是个啥意思。
2003年3月,一纸调令把文建明从新店镇调到了城南镇任党委书记。接下来的几天里,上访人员踏破门槛——有的反映村级财务混乱、有的诉说干部利用公款参与赌博、有的则直截了当反映镇干部以权谋私……文建明越听越不对劲。
难道城南镇真是“城烂镇”吗?
从那之后,文建明骑着二八圈自行车,下村组、进社区,入户听民声、摸实情,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财务乱、矛盾多、班子散,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件件浮出水面。
文建明在全镇干部大会上掷地有声:只有落后的工作方法,没有落后的群众!城南镇不能再让它烂下去了!
台下的目光齐刷刷地对着他,稍停片刻,掌声响起。
这掌声意味着把失掉的民心拉回来;这掌声点燃了城南镇的希望。
有着近30年基层工作经验的文建明将改革之槌高高举起,创新乡镇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发展富民机制、创新基层组织建设机制……“治乱英雄”文建明开出了治镇妙方, 三剂良药治“烂镇”。
第一剂良药实施村财镇管、钱账分离,治“财务混乱”。镇上成立结算中心和会计核算中心,在全市率先推行镇、村财务电算化管理,财务直接核算到全镇各机关单位、村组和农户,镇、村收支每月向群众公示。
实行村财镇管、钱账分离后,哪笔开支说不清缘由就报不了账,白条子再也领不到钱,“口袋账”、“包包账”变成了明白账。与此同时,通过进行财务集中清理,追收欠款658万元、追缴违纪经费32万元。
从那以后,“一事一议”集资、植保费等费用的收取,农民一直都是自觉到镇集中办事大厅缴纳,甚至在逢场天还会出现排队缴纳的热闹场面。群众的理由很简单:过去只知道交钱,不晓得多收没有。现在公开了,看的是明白账,缴的是明白钱。同时,发动镇村干部广辟财路,开源节流,勒紧裤带过日子。2009年底,奇迹发生,镇、村债务化为了“零”。
第二剂良药推行“阳光政务”,治“暗箱操作”。为了给群众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赋予老百姓管理镇、村重大事务的民主权利,对镇、村重大决策、党员干部管理、经济发展成果、财务收支状况等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问题全面公开,水费收取、粮食直补、民政资金发放、再就业优惠政策、最低生活保障等,俱细到村(社区)、组和人头,从而给了群众明白,还了干部清白。
自从镇、村(社区)财务收支“晒账本”后,刹住了镇、村干部“吃喝风”、“赌博风”、白条入账、下村包车、惠民政策向“关系户”倾斜等不良倾向。
第三剂良药是采取分线运作、分块管理,杜绝“人浮于事”。
2004年7月,“分线运作、分块管理”的人事改革方案出台,原有的70名干部全部“起立”,只设21个集中管理岗位。
通过竞争上岗,有21名事业干部和临聘人员落聘。随后,文建明与班子成员集体给落聘人员谈心,给分流人员找出路。原来这些落聘的干部经过管理人员挑选都找到了合适岗位。有的还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搞起了蔬菜、水果种植。70%的基本工资再加上新工作岗位的收入,每月比在乡镇干多出好几百元。
之后,解决人浮于事这把火又烧到了村组。对全镇原有的115个村民小组进行了整合,组建起38个联合村民小组,每个村只保留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计生专干(兼报账员),群团干部和村民小组长全部被兼任,村组干部由原来的192人减少到42人。
几年改革下来,文建明得罪过不少人,却最终赢得了干部群众的支持。以此为开端,该镇先后推出集中办事大厅、“百姓经济”、下访寻问题解决、文明教育、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和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等九大工作机制,成为了推进乡镇基层工作的一道法宝。“城南经验”得以在四川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