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

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最新报道 | 图片传真 | 高层论坛 | 投资合作 | 推荐项目 | 相约东北亚

观察评论您现在的位置:首页>观察评论

借助东博平台 走活招商棋局

中广网 2010-08-31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借助东博平台 走活招商棋局

                                    ——前五届东博会回顾(上篇)

    中国吉林·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已成功举办五届。在这五届东博会上,我市取得了一系列骄人成绩:对外贸易成交额实现了3.14亿美元,国内贸易成交额完成了23.35亿元,签约228个招商项目的总投资额达917.13亿元。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在利用东博会这个重要招商引资平台方面所采取的一个又一个重要举措。

    从举办第一届东博会开始,市委、市政府就清醒地认识到“要把东博会这个吉林省向世界开放的最大平台,变成我市招商引资的主战场”。近两年,我市对参加东博会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招商引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项目引进没有最多,只有更多。”

    在明确的参会目标引领下,应我市邀请参加东博会的国内外客商和政要层次一届比一届高,数量一届比一届多。这里面有西门子、松下、大宇、大众等跨国公司和韩国汽车工业协会、美国国际商会等国外工商协会的客商,也有国内有实力的知名企业代表。仅2009年,接受我市邀请参加第五届东博会的境内外客商就多达2196人,其中来自韩国、日本、美国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商达372人。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既显示了东博会的影响力,也说明了我市的人气在急剧飙升,我市的对外开放性在不断增强。

    当然,邀请国内外客商参加东博会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他们关注这一贸易盛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把一个又一个投资项目带到我市。

    在2008年9月举办的第四届东博会上,我市收获的最大成果当属与深圳市签订了吉林——深圳产业合作示范区框架协议。依据协议,双方本着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生态建区的原则,在我市合作开发建设“吉林——深圳产业合作示范区”,以此为平台和载体,充分利用深圳的高新技术优势和改革开放“窗口功能”,发挥两地优势,推动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开创深圳企业由吉林面向东北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腹地,实现两地的互利双赢。

    协议的签署和“吉林——深圳产业合作示范区”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的挂牌,标志着我市与深圳市结成了战略合作同盟。在此后的一年中,吉、深两市共组织了13次较大规模的经贸交流活动。其间,我市接触了500多位深圳的企业界人士,访问了100余户深圳企业,与深圳及其周边地区洽谈的招商投资项目达200余项。由于同深圳市总商会、深圳市贸促会、深圳市企业家联合会、深圳市企业家协会等9个商会建立了合作关系,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思民、深圳华侨城控股股份公司总经理姚军等一大批深圳市知名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总经理纷纷来我市进行考察和交流,进而使得44个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来吉落户。

    第五届东博会上,在与我市现场集中签约的总投资额为224.45亿元的20个项目中,来自深圳市企业的投资项目就有16个,总投资额高达116.45亿元。由此,使我市在这届东博会期间签约的投资项目达到了37个,投资总额为309.9亿元,坐稳了全省签约投资总额第二的宝座。

    事实上,除了重要的战略伙伴深圳市之外,我市还通过东博会这条最便捷的招商通道、这个最具体的项目平台广交朋友、积极推荐自己,由此将一个个投资项目收入囊中。

    能在历届东博会都取得骄人的成绩,在于市委、市政府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高度重视,在于一以贯之的努力运作。多年来,全市上下已经形成了“招商引资是我市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大量的外资进入,项目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总量翻番就无从实现”这一高度认识,在市领导身先士卒带领下,我市各县(市)、区及相关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他们有的数十次往返长三角、珠三角及山东、河北、辽宁等地寻求合作伙伴,有的与东博会上引来的投资商洽谈扩大投资规模及开发新项目,有的发动各个渠道把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引资政策广泛向外界发布……

    值得欣慰的是,这些努力最终都在前五届东博会上得到了完美体现:无论是贸易综合成交额,还是签约投资项目数量、签约总额,我市均列省内前茅。

责编:曾灵华 来源:江城日报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