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首页 | 首页 | 最新报道 | 人物特写 | 媒体聚焦 | 图片报道 | 晓林格言 | 榜样力量 | 晓林园地 | 背景资料 | 你我心中巨晓林

最新报道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列表

[时代先锋]巨晓林:刻苦学习勇于创新 让梦想在中国高铁上延伸

中广网 2010-09-29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由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联合举办的“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和农民工工作暨巨晓林成才环境座谈会”26日在北京召开。

    巨晓林1962年9月出生于陕西省岐山县祝家庄镇杜城村,1987年3月成为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的农民工。他参加工作23年,先后参加了北同蒲线、鹰厦线、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京沪高铁等十几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巨晓林成长为“全国农民工楷模”,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良好的成才环境,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和必然性。

    以下是巨晓林写下的亲身感受:

    巨晓林:刻苦学习勇于创新 让梦想在中国高铁上延伸[全文]

    最近,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农民日报等中央和省部级新闻媒体对我的事情进行了集中报道,很多与我熟悉的朋友向我表示祝贺,也有很多网友对我表示敬意;中国中铁和中铁电气化局各级领导对我给予热情鼓励;在我回老家探亲时,我的父老乡亲敲锣打鼓迎接我。此时此刻,我想说,中国中铁是建功立业的沃土,只要有理想、有信心、有知识、有技能,农民工同样能大有作为!

    咱们国家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鸡至凤州段就建在我的家乡,我的很多同乡参加了这条铁路的建设,我从小就听了很多电气化工人不怕千难万苦为祖国修建铁路的感人故事。我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蓝制服,当一名铁路电气化工人。1987年3月,我得到中国中铁电气化局一公司招收农民工的喜讯,立即跑到村委会辞去了乡村电影放映员的工作,辞别了亲人,投奔到北同蒲铁路电气化工地。从那以后,我随着铁路电气化建设大军转战南北,参加了大秦线、京郑线、哈大线、迁曹线等十几项国家重点铁路工程建设。

    是“农民工也要懂技术”的信念,成为我钻研技术的内在动力

    刚上班的时候,我对铁路电气化技术是睁眼瞎,看啥都觉着新奇,看啥都看不明白。师傅鼓励我说:“只要下苦功,没有学不会的!”我白天跟着师傅学,晚上撵着师傅问,营地熄灯以后还悄悄地打着手电筒把学到的技术要领记在本子上。那时,有工友问我:“你一个农民工,学那玩意有啥用!”我就对他说:“咱一个农家子弟,找份工作不容易。干,咱就要干好!农民工也要懂技术!”我铆足了劲头,一定要在铁路接触网这一行干出点名堂来,要为农民工兄弟争口气。
记得是1989年夏天,在北同蒲铁路工地,我们进行附加线架线作业。这项工作每到一个悬挂点,都要有人肩扛电线爬上电杆放进滑轮槽里,十分辛苦。有一天下午,一场大雨突然袭来,工友们都去躲雨了,我披着雨衣留在工地照看工具和材料。我望着杆塔上的悬挂点盘算着:用一个啥办法,能省点力气呢?通过观察和测算,我用一个铁丝套子挂住滑轮试了试,果然能省不少劲儿。我立即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工长,大家按照我说的办法架线,功效一下子提高了两倍。看到自己的“点子”得到了工友们的认可,我心里十分高兴。从那时起,我的工作服口袋里便多了一个小本子,施工中不管碰到什么问题,我都随手记下来,一有空儿就去琢磨,养成了爱动脑子的习惯。二十多年来,我写下了70余本,近23万字的学习笔记。

    铁路接触网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工种,为了掌握施工技术,我买了《钣金工艺》《机械制图》《接触网》等30多部专业书籍,其中有一些还是大学的课本,无论工地转移到哪儿,我都把这些书带在身边,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为了支持我学习,公司领导给我配备了图书柜、购买了笔记本电脑,工友们也主动给我提供学习条件,这更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

责编:曾灵华 来源:中国广播网

通信地址:北京复兴门外大街2号 中国广播网 邮编:100866 客服热线:010-86093114 400-668-0040 传真:010-63909751 E-mail:cn@cnr.cn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 0102002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版权所有(C) 京ICP证0901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