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新华社记者申宏摄
中广网北京9月22日消息 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22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峰会开幕式。
本次峰会旨在为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凝聚政治共识,注入政治推动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成果。
为期一天的会议分开幕式、互动式圆桌会议、午餐论坛、闭幕式和小范围工作晚宴。会议虽然不进行谈判,不通过正式成果文件,但是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成功将产生重要影响。
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9月15日在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说,胡锦涛将在峰会开幕式上讲话,全面阐述中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看法和主张,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介绍中国所做的努力,宣布中国将采取的进一步措施。
何亚非说,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事关人类生存和各国发展,中国一贯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中应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第二,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第四,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
他说,中方期待此次峰会发出三方面积极信号:一是各方将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二是各方将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实现互利共赢;三是各方将共同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中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9月15日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说,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从根源上来说气候变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最大受害者。
他说,哥本哈根会议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授权,核心是进一步加强公约和议定书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重点是解决减缓、适应、技术、资金问题。一是发达国家大幅度量化减排;二是发达国家要切实兑现资金、转让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三是发展中国家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根据本国国情采取适当的减缓行动。
解振华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我们将承担与中国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责任,采取与中国实际能力相称的行动,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推动哥本哈根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欧盟:
欧盟将自己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它认为,全球气温的上升幅度,应该不超过工业化前2摄氏度,这样才不至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为达到这个目标,欧盟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0%,并表示愿意与其他发达国家一道将减排目标提高到30%。
欧盟同时呼吁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据欧盟估计,到2020年,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每年需要10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欧盟委员会今年9月提出,从2013年到2020年,欧盟每年拿出20亿至150亿欧元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但一些环保组织认为,欧盟有关计划缺乏足够诚意,具体金额含糊不清,并且在具体细节上“绵里藏针”。
美国:
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国家。但与前任布什不同,现任总统奥巴马承诺美国将带头应对气候变化。今年6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
然而,这项法案在包含大量补偿条款的前提下,仅承诺美国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排17%,相当于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这一目标与世人的期望差距很大,因此广受批评。
这项法案尚需美国参议院通过,但预计在哥本哈根会议之前通过的可能性不大。美国国会一些议员还要求把一些发展中大国减排作为参议院通过这项法案的前提条件。
日本:
日本新任首相鸠山由纪夫9月上旬表示,日本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这比其前任麻生太郎提出的8%高出很多。目前,鸠山尚未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阐明具体计划。
但鸠山对国际社会作出上述承诺的前提是,所有主要排放国应就积极的减排目标达成协议。分析人士指出,这个前提模糊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与联合国有关气候公约背道而驰。此外,日本经济界认为这一目标太高,会过多增加负担,不利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
中国、印度、巴西和其他一些发展中大国敦促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25%到40%,并切实兑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转让的承诺。过去一年中,这些发展中大国都各自制定了有效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
在发展中国家中,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是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者。今年8月,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国联盟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发达国家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45%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