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分析点评

传奇苏联卫国战争 “喀秋莎”在炮火中洗礼

中广网 2010-05-07
[打印本页] [字号   ] [关闭] 【进入中广社区

    “5·9”胜利日临近,在莫斯科春日煦暖的阳光中,十字路口迎风飘展的彩旗、商店橱窗中绘有红军战士和郁金香的海报,以及高悬于街头一家饭店门前对老兵们的致谢标语……无不让人追忆65年前那场伟大胜利,那部苏联军民共同谱写的不朽传奇。

  在这部传奇中,一个个具有代表意义的胜利象征在人们的记忆中定格,它们的故事注定被世世代代反复传诵。

  “喀秋莎”在炮火中洗礼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这首广为流传的二战歌曲其实诞生于二战爆发前,歌曲词作者、苏联著名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在世时曾回忆说:“我们已经预感到战争将要来临……因此,保卫祖国不受敌人侵犯成了抒情歌词中首要的主题。”

  卫国战争开始后,这首饱含深情、活泼灵动的歌曲随着苏联将士们“转战四方”,成为他们心中美好的精神寄托。

  乌克兰刻赤战役的亲历者伊利亚·谢利文斯基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一天傍晚,苏联的战士们听见德军战壕内传出了《喀秋莎》的歌声,“德国人将唱片播放了一次、两次、三次……我们的战士愤怒了,无耻的法西斯分子怎么能听我们的《喀秋莎》,必须把‘喀秋莎’夺回来!”于是,一队红军战士向德军战壕发动了突袭。“闪电战”的结果是,德国人还没回过神来即被制服,而《喀秋莎》的唱片和留声机则作为“战利品”到了苏联士兵的手中。

  歌曲在二战时期被演绎成数十个版本。喀秋莎从等待前线战士凯旋的女孩变成了手握冲锋枪的女战士,继而又变成了前线护士、游击队员。但不变的是,美丽的女孩即使在战斗中翻山越岭,却仍然唱着曾在河岸上唱起的欢乐歌曲。

  战士们甚至将一种利用卡车运载和发射的多管火箭炮亲切地称呼为“喀秋莎”。而这时,“喀秋莎”以它咆哮的“歌声”令法西斯闻风丧胆。这种BM系列的火箭炮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构成猛烈而突然的火力,使火箭弹如雨一般倾泻在敌方阵地上,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爆破杀伤力和叠加冲击波。

  “喀秋莎”火箭炮的战斗之路始于1941年7月。在当年苏联战略重镇奥尔沙,“喀秋莎”给予了刚刚攻占奥尔沙火车站的德国军队致命一击。德军被这种突如其来的武器震惊了,认为那是“一场可怕的龙卷风,剩下的只有死亡和火焰”。就在那一个早晨,德军损失了一整个步兵营。

  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城外,“喀秋莎”一次次向敌人“致以烈焰的问候”。从1941年7月至1944年12月,苏联共制造了3万门“喀秋莎”火箭炮和逾1200万枚火箭弹。

  T-34在战场上“猎虎”

  在卫国战争中,苏联红军装甲坦克部队的绝对主力是T-34中型坦克。二战中,它的总生产量超过5万辆,成为当时生产数量最多的坦克之一。

  T-34堪称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坦克”,是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最平衡的一代著名战车。大功率专用柴油机,开创了坦克动力装置“柴油机化”的先河;大口径坦克炮,使“坦克成为最好的反坦克武器”;装甲的斜面设计,使得坦克被炮弹击中后容易将炮弹弹开,具有良好的综合防护性。

  这种坦克的另一张王牌是它无与伦比的可靠性和适修性。设计师努力将T-34设计成结构简单和易于修理的坦克,关键性的部件能够在野战条件下更换。在库尔斯克战役中,很多被打坏的坦克在战场上就可以接受修理,并立即重返战斗。

责编:曾灵华 来源:新华网

行程安排更多>>

俄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阅兵安排俄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阅兵安排

最新消息>>

图片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