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9日消息(记者 曹倩)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如何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诸多上市公司和机构在一步步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渐摸清前进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关于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红杉中国认为,应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落地的效率。

在中国通号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志亮看来,一是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二是要坚持科技人才引领,加快建设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坚持科技人才引领,是应对百年变局、赢得竞争先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通号促进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服务国家大局、体现通号担当的现实需要。”周志亮表示。

举旗定向 以“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根本遵循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即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

周志亮告诉央广资本眼,中国通号认真学习二十大报告, 贯彻落实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坚持“四个面向”,加紧实现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以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创新是第一动力”为根本遵循。

具体来看,首先是将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通号自主创新能力。面向十四五和更长时期的国家战略需求,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的科技创新优势,建立健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有效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全球领先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打造技术装备、人才和知识的三个高地,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战,加大基础性、引领性、原创性研发投入,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领域七大突破,将中国通号建设成为以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技术为特色的原创技术策源地和产业链链长,用“国之重器”托举“国之重业”,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支撑。

其次是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四抓”为指引,提升中国通号新时代科技创新管理水平。中国通号以全面深化科技创新领域改革为牵引,坚持科技创新改革和企业全面改革同步进行、协同推进,聚焦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新四抓”,深入实施“揭榜挂帅”、“风险跟投”等科技管理新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竞相成长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切实提高科技工作者的获得感,不断激发科技创新动力活力,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用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培育鼓励和包容创新的深厚土壤,是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必由之路。”红杉中国表示,公司的使命和愿景是“积极参与和推动以科技为核心的中国创新经济”,成为中国各行业优秀企业最早和最重要的赋能型商业伙伴,完全符合“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方向与要求。

“作为金融服务领域的创业投资从业者,我们坚信并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为中国生生不息的科学创新、技术创造提供厚实的发展土壤,催生出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出更多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在国际竞争舞台上发展出新力量、新优势。”红杉中国表示。

脚踏实地 科技创新需一步一个脚印

“2022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周志亮表示。

周志亮告诉央广资本眼,中国通号不断强化规划战略引领,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整体效能和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主要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成果:

一是加速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组织实施了高铁列控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首次推出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专用芯片与“安达”操作系统,一批基于100%国产芯片的列控核心装备进入产业化、工程化阶段,以国产“大脑”加速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从根本上保障国家铁路建设和运输安全。

二是实现高铁核心技术“走出去”。自主研制形成的我国首套高铁列控系统已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境基础设施工程匈塞高铁开通,成为中国高铁进入欧洲的第一单。同时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建设项目雅万高铁完成试验运行,为推进中国制式高铁列控系统国际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创新成果引领行业发展。中国通号积极参与川藏铁路关键技术研究,针对长大区间、长大隧道、长大坡道等极端条件,提出川藏铁路通信信号系统方案,为支撑川藏铁路建设起到重要作用;自主研发的区域轨道交通协同运输与服务系统,在成渝区域落地实施,为国家新基建发展区域综合立体交通提供了解决方案;成功研制开发了基于北斗定位的列车自主运行控制系统和面向西部铁路的新一代列控系统,实现了我国列控系统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装备的谱系化。

此外,中国通号还原创性地完成全新一代重载列车群组运行控制系统技术研发,启动国内首个货运列车虚拟连挂的现场试验,持续引领重载货运列车控制技术发展,助力国家能源运输能力提升。成功研制的国内首条列车自主运行系统在深圳地铁20号线运营;具备全自动联挂解编功能的地铁无人驾驶系统在郑许城际、上海16号线开通应用,这开启城轨高效能列车控制系统的新篇章。

“自成立之初,红杉中国就将‘科技’列为最重要的投资板块之一,17年来更是投资了超过1000多家具有鲜明技术特征、创新商业模式、具备高成长性和高发展潜力的企业。”红杉中国告诉央广资本眼,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技在驱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比重越来越高,红杉中国的投资业务也进一步在硬科技领域深化。近年来,红杉中国投资的双碳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硬科技项目中绝大多数都是具有浓厚“专精特新”属性的早期企业。

“我们体会到当下中国的创业主题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个科技主导的创业新时代已经到来。”红杉中国表示。

久久为功 全面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

对此红杉中国积极响应,并表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落地的效率。

2018年以来,红杉中国专门单列了种子基金,全面发力以科技为主题的早期投资,并且在今年成立了创业加速器YUE,为中国的早期创业者打造“创业第一课”。此外,红杉中国还在全国建立了7个创新孵化器,为数字智能、智能医疗、脑科学等前沿领域提供空间、技术、智力支持,打造创新生态方面的精细化和专业化。

“伴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地和实施,红杉中国作为连接原发创新和成果落地的赋能平台,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提升科技创新与成果落地的‘能量转换’效率。”红杉中国告诉央广资本眼。

立足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行业,关于如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通号也有自己的思考。

周志亮认为,首先要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把中国通号发展的命脉和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就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从国家、行业、企业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去聚焦,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瞄准“四性”技术谱系,加大研发投入,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既定目标。

其次,要坚持科技人才引领,加快建设国家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创新和科技竞争,最终是科技人才的竞争。坚持科技人才引领,是应对百年变局、赢得竞争先机的战略选择,是中国通号促进转型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服务国家大局、体现通号担当的现实需要。中国通号要加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并且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各类人才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加快推动中国通号从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

下一步,中国通号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四个面向”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指引,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全面落实国资委对央企科技创新工作指导精神,紧密围绕中国通号“十四五”发展规划,落实“科技领先”战略,以“巩固行业领先、保障质量安全、支撑业务拓展、促进国际化转型”为中心,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同步进行、协同推进,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打造轨道交通安全控制系统原创技术策源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中国通号要为建设成为‘以轨道交通控制系统技术为特色的世界一流的跨国产业集团’的发展目标,提供支撑和保障。”周志亮表示。(央广资本眼)

编辑:李慧敏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