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以短视频为代表的“眼球经济”趋势日益凸显,“听觉退位”的论调近些年来在社会上出现。然而实验证明,听觉与视觉不是孤立的感知系统,听觉系统内容的丰富显著作用于情感,同时能够对获取的视觉信息加以补充,有助于大众对社会的感知和理解。在现实当中,随着声音类综艺、音频类节目的走红,也同样昭示着声音本身的重要价值和大众的兴趣取向,从另外的侧面反映出以声音为重要介质的广播及音频媒体的新生和耳朵经济的兴起,也预示着听觉文化开始迈入新的阶段。

  广播与音频的新生及耳朵经济兴起
  在视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作为单一介质的声音媒体在不断的摸索、变革和创新中,不仅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且正在不断以新的样态和面貌呈现出声音的魅力和影响。
  音频市场不仅迎来了新的红海,而且很快进入高速发展期。根据艾媒发布的《2020-2021 年中国在线音频行业研究报告》,中国在线音频用户规模达到 6.4 亿人,2022 年有望升至 6.9 亿人。声音产品市场迅猛发展、声音内容付费迎来发展风口,固然得益于技术发展和社会变革为声音媒体所带来的大好机遇,同样也与声音媒体不断适应新媒体发展特性,在以视觉为主导的“景观”社会中积极发掘声音潜力、洞察用户及市场变化和需求的发展策略紧密相关。
  一是充分挖掘用户需求,以需求为导向生产内容,提供定制化服务
  随着对用户主体地位的认识不断深入,声音产品市场的垂直领域不断细分,声音产品内容的个性化、分众化和专业化充分体现,用户对声音产品的消费从随意性迈向了有明确目的的选择性。在移动互联网音频平台,内容垂直化既便于产品做精做深,充分匹配用户的使用目的,也让产品更好地对接相关领域,打造了同一品类的线上产品生态圈,支撑了用户的完整需求。定制化产品的推出,同样展现了声音媒体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思维。
  二是关照用户体验,贴合场景生产、匹配内容
  相较于视觉文本,声音产品与场景的连接更为紧密,通过定位不同场景为用户提供信息、生产内容,使得用户获取产品的方式更加多元和更为简单,所花费的注意力资源也更少。依据场景定制推送内容不仅是内容付费发展的一块高地,而且能体现内容的价值和媒体的竞争力。实时准确的交通信息,节奏欢快的健身BGM,适合休憩的轻音乐、表达地道的英语教学都是在场景和需求共同作用下诞生的优质产品,贴合的正是用户驾车、健身、休息、学习等生活的基础场景。显然,是包括社会情境、社交氛围、使用偏好在内的场景要素决定了声音产品后续的发展空间和盈利动力,其既是平台在培植声音产品、投放内容时重点关注的对象,也是将线下场景转变为线上流量的关键因素。
  三是积极抓住了云内容创造的良好机遇
  后疫情时代,在经历了线下影院、书店、剧场的关停之后,受众愈发依赖声音产品获取专业的云知识、云内容,这使得内容付费再一次迎来发展高峰。由于集声音独特性、内容丰富性、知识增长性、视力保护和亲子关系培养的优势为一体,音频内容自然地成为最佳的故事化叙述手段,更成了宅家时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特别是体现亲子关系的最重要方式。
  对声音的再认识与听觉本位的回归
  由于视觉在获取信息时所带来的在场感、真实感以及动态感,视觉一直被视为最重要的感官刺激,也是使视觉文化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然而,耳朵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声音及听觉的价值及其不可替代性。
  回溯古今中外对听觉的论述,听觉始终都是作为人的核心感官来讨论,且具有视觉无法替代的稀缺价值。汉语中的“听”意指包括所有感觉的全身心反应,是高尚的认知能力。礼乐传统则从侧面说明了声音用于展现文明修养的内涵和情感、仪式层面的体验。早在春秋时期,管仲就有言“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闻声知情,声音虽然无需外力,通过简单介质即可存在和传播,却能唤起人类的通感与外界世界相联系,进而影响人的认知活动和生命体验。
  西方学者在对听觉的认识过程中同样存在肯定声音的传统。加拿大作曲家雷蒙德·默里·谢弗(R.Murray Schafer)在上世纪 70 年代提出“声音景观”理论,将声音视为环境的组成部分。大卫·加里奥奇(David Garrioch)曾指出,声音景观有助于增强个体身份认同,并加强跨文化交流。声音景观将声音作为主体,以声音为圆心辐射客体,形成内生与外生的双重力量共同作用于人对外界事物和环境的认知取向。而在叙事学领域中,声音景观则又与个体经验关联,旨在强调声音符号建构的声音环境或听觉形象。
  可见,“声音”不单是作为人自身的感官生理需求而存在,同时也积极作用于人的日常社会参与,建构着不同时代的“声音景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声音的重要性再次凸显,并成为人们基本的社会需求。一方面,声音传播的特点与互联网有着非常高的适配性。随着时间、内容乃至受众注意力趋向碎片化,作为伴随性媒介,广播“见缝插针”地利用人们的“认知盈余”,充盈大众的生活。另一方面,在传统广播的基础上,声音媒体也融合新媒体特征,打造出了全时段、全领域、全地域的声音传播生态结构。情感、谈话类音频的陪伴和慰藉;有声阅读、课程学习类音频的知识服务;音乐、小品、评书的艺术欣赏和情操陶冶;脱口秀、电影的娱乐;K 歌、配音、朗诵类栏目中的自我表达;以及助残、催眠等等,声音产品已全方位覆盖了各类人群的日常生活。
  可以说,音频平台在吸收传统广播对听众文化程度要求低、不受时空限制、亲和力强、充分调动听众想象力、乡音建立身份认同等特点的基础上,又充分发挥平台在智能、互动与服务方面的优势,激发出用户主动生产、主动收听的潜力,创造了新的媒介使用行为方式,为人类感知世界打开了一扇大门。
  来源:《青年记者》 作者:高贵武  丁慕涵
编辑:王铮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