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厦门11月7日消息(见习记者 王应武)“小时候家里太穷了,十来岁我就一心想:必须走出大山,离开家乡!”“因为一场村晚,我决定回乡。”41岁的苏银坂回忆自己从打工到回乡创业的心路历程时说到。

他是厦门市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的村民,也是当地越来越多回乡创业新农人的代表。读完中专后,他18岁开始打工,34岁回乡创业,仿佛绕了一大圈,又零起点回来了。但是回乡7年来,他逐渐明白了自己要做什么,行走在家乡的土地,也让他的内心越来越从容、安定。如今,村里的民宿、农家乐、星空营地发展如火如荼,这个厦门最偏远、海拔900多米的高山村,已经是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农村景象。

从军营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眺望军营村一角(央广网记者 王应武 摄)

“一场村晚改变了我”

那场村晚,是2015年的军营村首届村晚。2014年快到年底的时候,他还在翔安区和姐姐合伙做装修创业,但是业务不理想。原军营村党支部书记高泉阳跟他说:现在村里面环境都很好,就是精神文明这一块差点,逢年过节大家无非是聚会喝酒,还有打牌,风气很不好;大家回来过节难得聚在一起,能不能搞一台村民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说,可以啊。大不了就是组织一些年轻人,每人唱首歌就好了。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爽快地答应了。”苏银坂说,没想到高书记后来很重视村晚的筹备,让他当总策划和导演,多次过问进展情况,还承诺全力配合。

“我绞尽脑汁发了一篇军营村的微信号推文,就是村晚节目的召集令。没想到召集令一发出,村民报名非常多,歌舞、相声、小品、乐器演奏、曲艺表演,简直是应有尽有。”

“我就开始紧张了啊,这村晚没那么简单。后来彩排的时候,看到大家的节目质量挺高,我自己都不好意思上台凑数了。”

2015年2月18日晚,军营村举办首届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部分村民在村晚舞台合影,后排左四、左五为高泉阳、苏银坂。(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村晚在羊年除夕(2015年2月18日)上演,全军营村的村民都到场,村部的金山广场挤满观众,“还不止,隔壁几个村的也有来不少”。而且,对口帮扶军营村的厦门电视台对村晚进行了转播。这场村晚经过微信传播,各方面反响非常好,“当时媒体报道说,这是‘高山上土得洋气’的村晚。”后来,军营村每年都筹办村晚,已经成为村民过年必备的一项文化盛事。

那场村晚让苏银坂引以为豪,不仅因为他亲自策划导演了村晚,更因为他看到了村里的巨大变化,村民们的精神状态都变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乡,从小从骨子里感觉家乡“贫穷”“落后”的成见,那一刻发生了改变。“也难怪高书记那几年一直在劝我回来发展,2015年我终于决定回来。”

一边带货 一边当党建讲解员

回村做什么呢?苏银坂起初心里也没底。高泉阳让他回来开农村淘宝店,帮村民卖土特产。2015年,他开始重整家里的茶叶生意,城里的装修业务逐渐收缩不做了。

苏银坂在带货直播间,他手中拿的是当地山泉水产品。(央广网记者 王应武 摄)

2016年,苏银坂开起了厦门市首家农村淘宝店,后来还有做手机直播带货,但是物流问题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军营村距离同安城区有30多公里,开车经过180多个弯道要一个多小时,各家快递公司不愿意在这样偏远的村庄设点。他只能每周下山一趟,将卖出的货物送到莲花镇上的物流点。

苏银坂试图寻求合作来解决快递进山“最后一公里”的难题。直到2019年,同安区供销社在寻求农村物流合作渠道,想到了一个办法,通过农村公交来打通物流,同安公交公司将农村中巴车的副驾驶位改为“邮政专座”,在军营村这样的偏远村设邮政驿站。苏银坂也就成了军营村邮政驿站、村级供销社的负责人,每天要对接公交车,将村民们的快递搬到设在他家的邮政驿站等待提货,同时将线上卖出的土特产等快递送上公交车。

不过很快,苏银坂发现军营村的土特产,线下已经卖得越来越多。因为军营村“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的学员会带农副产品回去,每年20万人次的党建培训,给军营村带来了商流。

苏银坂(右一)在军营村高山党校初心使命馆给参观者讲解。(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苏银坂也是在2016年初心使命馆开馆时,被指派担任馆长和讲解员,每天上午要给进馆的各类学习参观团讲解。很多学员回去后,还通过他的微信下单买茶叶和土特产。“我的带货量上来了,就去找村民供货,他们还奇怪这些原来卖不了、常常烂到地里的农家菜怎么变得受欢迎了。”

“起初有些老人家看我卖货多,跟我说到我家门口卖菜,顺便帮我看店。我中午回来后有老人就告诉我:‘银坂啊,有客人进你店里拿了货,又没付钱就走啦!我又不会讲普通话不会跟他们沟通’。我指着手机说,钱都在这里。”苏银坂笑着回忆,后来村里老奶奶卖货也都会用微信、支付宝收款了。从当初找他寄卖,到要自己卖,再到熟练使用二维码收款。

“我就跟村两委建议,干脆在村部前面建一个集市,因为当时村路两边摆摊,很杂乱,车子都不好走,现在有了高山集市,很好看。”

军营村的高山集市,游客购买土特产和品尝小吃的一条街。(央广网记者 王应武 摄)

苏银坂看到村民线下卖货都不愁销路了,也就没怎么帮带货,主要精力都放在当讲解员上了。在他看来,做好党建讲解员,讲好高山的故事,就是对村里最大的“引流”。原来的带货生意,他也转为无人值守茶铺,主要卖自家的茶叶。这也是村里第一家无人超市。“有时候在讲解时,手机叮叮一响,就报告‘微信收入60元’‘支付宝收入80元’,最多一天能有近3000元销售额。”

山村巨变 靠的是青山绿水

苏银坂说,回村创业的这些年,刚开始是带着赚钱的念头,跟在高泉阳身边久了,发现他做很多事情都是出于公心,很受感染触动。“当时他让我回来做农村淘宝店,我还开玩笑说,亏钱了你要给我发工资啊。”现在,苏银坂对赚钱有些看淡了,考虑的是整个军营村怎么更好地发展。

“高泉阳真是在一心为村里服务,我对他逐渐由衷地佩服,我觉得村庄的发展,确实离不开一些人要去踏实做事情。他为别人解决问题都非常积极,自己遇到困难总是自己扛。”苏银坂说,这些年有的村民要回来创业、翻建新房或者装修房间开民宿,或者生病住院,找高泉阳借钱,高泉阳都尽量想办法,经常是找别人借了钱再借给求助于他的人。

很遗憾的是,高泉阳2020年因癌症50岁就去世了,他在军营村27岁当村主任,36岁当村支部书记,奉献了23年。他去世时,留下了70多万元的债务,其中有40多万元是借钱助人,这两年受助村民陆续还回他家。

苏银坂回忆说,高泉阳当年好几次劝他回村创业,“可能是看我在外面闯荡,有些见识,学历也还可以,30多岁也成熟稳重,也可能是看我混得不怎么样,回来创业是条路。”当时高泉阳常找苏银坂和其他在外闯荡的年轻人泡茶,集思广益讨论村里的发展。

军营村僻处深山,人均耕地不到半亩,村民主要靠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但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没有并入电网,仅靠一个小型水电站发电,每天只能供照明用电2小时。而传统茶叶加工需要烧木柴,有了机械设备也因为没有电无法用。“没办法,当时村里面除了老人讲的风水林不能砍,村外头的树林几乎都砍得光秃秃的。”

军营村的茶园从500亩扩展到现在的6000多亩,茶产量增长10多倍,曾一度因为烧柴制茶造成毁林严重、生态退化。后来按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既要种茶种果,也要森林绿化,下大决心封山育林,植树造林超万亩,重新迎回了绿水青山。“今天有这么多的游客过来,就是冲着绿水青山过来的。”苏银坂说,他在高山党校上课的一个课题就是“高山变靠山”。

每天来军营村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给当地的民宿和农家乐带来商机。(央广网记者 王应武 摄)

军营村中有小溪流过,溪水清澈见底,溪边卵石路是散步的好去处。村里多年前建了生活污水处理站,规范了畜禽养殖,现在村容整洁、环境怡人。(央广网记者 王应武 摄)

随着通电、公路硬化、通公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到位,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思想指引下,军营村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得以兼顾。目前,军营村有将近一半的村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拥有500多个接待床位。“夏季的节假日到军营村,不提前两星期预定,可以说是一房难求!冬季最冷的时段,因为游客想体验下雪结冰,也有个小高峰。”苏银坂告诉记者,还有些年轻人包括大学生回村,建起了星空营地,或者研学、拓展项目。

军营村的一处星空营地,因海拔903米,就叫“903星空营地”。(央广网记者 王应武 摄)

有个细节颇值得玩味。20多年前,军营村干部动员年轻人到城里打工,增加收入之外也增长本领和见识。而从2015年前后,高泉阳和村干部们,却开始劝说苏银坂这样的打工青年回到村里发展。这大概就是发展的力量,新农村有了“唤回”新农人的底气和魅力。

编辑:程若兰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