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0日下午,海沧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主任、区政府区长龚建阳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2022年工作成果,勾勒出2023年发展蓝图,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创先争优、走在前列。

抓发展稳增长、破难题增活力、办实事惠民生、保安全促和谐……过去一年,海沧全区上下团结奋斗、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国内外超预期因素冲击,交出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亮眼成绩单,再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督查激励。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约5%,三个经济指标有望跨越“千亿台阶”,即:地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2000亿元、限额以上批零销售额超5000亿元。

海沧区马銮湾新城生态三岛公园2022年建成开放(央广网发 海沧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勇立潮头、勇毅前行。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海沧区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厦门“一二三”战略规划》实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创先争优、走在前列,踏踏实实把小事办实、把大事办好、把难事办成,在更高起点上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湾区,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海沧力量。

【回眸2022】

产业发展韧性强劲

2022年,海沧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位次从64位提升至51位,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3.5%,产值规模和增加值总量均位居全市各区之首;44家企业入选全市先进制造业倍增计划,数量和产值增速均位居全市各区第一……通过工业发展的数据,不难窥见海沧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劲韧性。

海沧以产业立区,持之以恒发展实体经济是海沧的初心。今年,海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势发力,1-11月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682.6亿元,占工业比重达36%,万泰沧海、厦钨新能源跻身百亿企业的行列。生物医药港综合竞争力首次跻身全国十强。

项目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今年来,海沧深入挖掘存量企业发展潜力,推动232个项目增资扩产,总投资超700亿元,达产后预计可新增年产值约1900亿元,今年已释放产值超百亿元。与此同时,7个招商小分队协同作战,签约项目187个,总投资达402亿元,安捷利美维、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等优质项目纷纷落地。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源泉。坚持创新驱动,为海沧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能。这一年,海沧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家,安排人才扶持资金1.1亿元、创历史新高。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经济之“稳”、发展之“进”的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之“优”。2022年,海沧不断转变思维、主动求新,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直面企业“最痛”“最盼”问题,在全市首创成立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企业遇到“进不了窗口”“找不到门路”问题,可直接向中心反映,而后由中心统一派单,分类分级协调办理,经整理后也可直接提请由区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服务企业接待日”研究。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受理诉求378件,已办结近九成,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优化“八办”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工作机制,形成权责清晰、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督办及时的工作机制,确保项目从对接洽谈、跟踪推进,到地块出让、前期工作、施工建设、综合协调等各环节环环相扣、有效衔接;推动省药监局“一窗口三中心”基本落地,58个授权行政许可事项实现就地办理、80%可即来即办。今年来,窗口受理办件772个,超去年3倍……

与此同时,海沧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不折不扣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超30亿元。出台10条助企纾困政策,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服务大局积极主动

在海沧湾新城,东屿整村征收历时13年圆满收官,轨道TOD项目启动建设;在马銮湾新城,SM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提速,生态三岛公园建成开放;在沧江新城,沧江文体中心建成开业,自贸国际等项目加速去化;在鳌冠新城,海域岸线保护和生态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完工……

新城,承载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过去一年,海沧高效推进的一个个建设项目为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不断加码。事实上,新城建设步伐加快,只是海沧夯实基础、共抓机遇,积极主动服务大局的一个缩影。

今年来,海沧不断服务港口高质量发展,强力快速推进后井整村征收工作,有力保障沧江路快速通道等项目动工建设;海沧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890万标箱,占厦门港比重保持在七成以上。同时,海沧充分发挥自贸优势,中欧(厦门)班列平稳运营,首列冷链出口专列开运,海铁联运优势凸显。整车进口增势良好,海沧口岸到港数量和货值均实现翻番。

海沧地处对台工作前沿,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海沧的重要使命。在服务大局的进程中,海沧持续推进两岸产业合作有效联动,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人民至上,发展惠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翻开海沧区《政府工作报告》,以民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始终,各项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提升。

在公共服务领域,海沧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成投用7所学校,新增学位7800个,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实现全覆盖。健康事业再上新台阶,海沧医院入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协同医院”,助力国家慢阻肺项目实施。

在社会保障方面,海沧扎实做好稳就业工作,发布岗位超10万个,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佳芸花园等8个安置房项目进度不断加快。

在城中村改造方面,精心打造“渐美样板”,探索形成“七先七后”工作经验,率先全市实现弱电强电缆线入地、告别空中“蜘蛛网”,相关工作经验在全市推广。

在文明创建方面,“十大提升行动”持续开展,创新推动文明创建与城市管理有机融合,加快“城市大脑”建设,“大城管”文明创建服务平台投入试运营。

在生态环境方面,海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减污降碳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空气质量优级率位居全市各区之首。同时,建成全国首个低值可回收物分拣中心。

此外,2022年,海沧在疫情防控、风险化解、社会治理等领域持续精细之力、提升质效,推动稳定根基越发坚实。

【展望2023】

稳经济 促增长

新的一年,海沧区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科学统筹稳增长、调结构、增动能,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完善财政投融资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推动全流程提速增效,强化项目前期研究,持续扩大有效投资,继续按照“上一年度投资额3倍”的目标,生成总投资超1400亿元“项目库”。持续拓展商圈布局,开展各类消费活动,激发消费活力。坚定不移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聚焦强链补链延链,强化招商引资。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未来,海沧将坚定不移构建“3+1+1”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竞争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核心动能。

持续做优做强主导产业,不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力释放集成电路产业效益,推进新材料产业提速发展。加快提升现代制造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紧抓全市港口高质量发展契机,助推临港产业加速升级。紧跟全市六大未来产业方向,谋划布局基因与生物技术、前沿战略材料等新赛道,全力抢占发展先机。

加快先进制造业规模倍增

接下来,海沧区将坚持增量与存量双轮驱动,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形成先进制造业规模倍增、供给提升、全面突破的良好发展态势。

通过优化奖补措施,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深化创新驱动发展;落实落细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大中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市场主体;紧抓“促落地、促开工、促进度、促竣工、促投产”等重要环节,精准服务既有项目,再动态谋划一批好项目、大项目,提升增资扩产质效。

深化改革开放

海沧区表示,将发挥“多区叠加”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更好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发展。

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深化“益企服务”专项行动,完善“八办”全流程全要素全周期工作机制,拓展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职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开展存量土地盘活专项行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持续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推进两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全面深化对外开放。

提升城乡功能品质

海沧区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协调完善配套服务、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能级,打造高素质高颜值的宜居之城。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产城人融合发展,提速四大新城建设。实施道路交通提升三年行动,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建设停车场,优化基础设施布局。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实施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补齐功能性设施短板。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

海沧区将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打造智慧、文明、生态城市。

有序推动“数字城管”完善升级,提升城市管理效能。高标准推进文明创建,推进文明创建“十大提升行动”,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化“爱心厦门”建设。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更高标准保卫蓝天、碧水、碧海、净土。

增进民生福祉

一手抓发展热度、一手抓民生温度。海沧将实施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打造更有品质、更加美好的“幸福海沧”。

持续补短扩容提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做强基础医疗机构,加快补齐健康短板。加快一批文体旅游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文化惠民品质,不断丰富文化体育事业。持续实施精准就业帮扶,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树牢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强化治理效能。海沧区将扎实做好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工作,营造和谐稳定社会环境。

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信访矛盾源头化解能力,深化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记者 林岑 通讯员 林晓蕾)

编辑:王应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