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日报讯(记者 佘峥)智慧财税产业学院近日在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成立,它由厦门工商旅游学校、三明医学科技职业学院与厦门加捷财税事务所集团(以下简称“加捷财税事务所”)共建。

这一“两校一企”合作办学,要为厦门留下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通过校企合作3.0版,培养“走出学校就能上岗”的学生。(厦门工商旅游学校 供图)

走出新路 化解用人与升学矛盾

不能把由中职、高职和企业共建的产业学院,等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刚卸任的校长庄敏琦说,职业学校肩负培养企业技能型人才重任,需要校企紧密合作。但现在面临的尴尬局面是:95%以上的中职毕业生选择继续升学;厦门企业用工需求又很着急,技能型人才出现断层。

庄敏琦认为,在新变化、新方式、新技能的职业技术教育背景下,中职教育要做相应调整,推进新型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更好地服务区域产业发展。

换句话说,联合高职院校、优质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是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解决当前企业用人与学生升学矛盾的一条路子。

留住人才 企业师傅到学校带徒弟

智慧财税产业学院对学生采取“3+1+1”分段培养模式。这种分段培养模式的背后,是企业将更多地参与到中职、高职的课程和育人,努力“缩短学生踏出校门到就业的最后一公里的距离”。

校方介绍,智慧财税产业学院有不少课程的任课老师由企业选派技术骨干担任——三方共同探索建立产业导师、企业师傅特设岗位,即加捷财税事务所技术技能专家担任中职或高职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双导师教学。

与此同时,学校专任教师必须到加捷财税事务所实践,提升身处象牙塔教师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教学能力。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校长杨经葵说,某种意义上,智慧财税产业学院是“企业大学”——企业可以将产业先进技术、产业优秀文化、产业发展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他认为,这样的产业学院是行业企业定向培养人才的载体,既可以提升学生的适用性,又能够降低员工培训成本,同时,通过产业学院,又把厦门行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留在厦门。

【特写】

定向奔赴如何共赢?

某种角度看,智慧财税产业学院是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探索校企合作的3.0版——继订单式培养、“三双两段制”现代学徒制2.0版后的再升级。

杨经葵说,校企合作一定要舍得让合作企业获益。加捷财税事务所就和学校在长期合作办学过程中,尝到了甜头。

从2014年开始,这家公司在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开设“加捷班”,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李小南是“加捷班”2015级学生,2017年,她结束在校两年半的学习,来到加捷财税事务所实习。经师傅一对一教学,层层筛选后,李小南转正。李小南入职五年,从实习生、主办会计,成长到经理助理,最后她只身到海南,成立了分公司。

李小南说,现在看来,她的成长得益于学校“加捷班”扎实的基础、实操的演练,使得自己“走出校门就能走上岗位”。

加捷财税事务所表示,通过校企合作,一些优秀的中职生来到事务所工作。企业在中职生学习阶段,及早介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效果不亚于向高校招聘毕业生。

【佘峥说事】

95%中职生要升学 用人缺口怎么补?

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中职教育更是如此,只有通过与企业的融合发展,才能真正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人。但是,中职面临的困境是:就业的学生越来越少,校企合作越来越难了,特别在厦门——中职95%以上学生还要升学,企业既没有太多的人力资源补充,也没有利润回报。

从这个角度来看,智慧财税产业学院不可小觑,它或许会成为一种校企合作的新形式,解决目前中职校企合作面临的困境。

目前看,它至少有三赢:一,它满足了中职学生升学需求;二,它满足职业教育培养学生本来需求——企业才是学生练本领的重要场所;三,它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在校期间就已经成为企业需求的人才,减少了就业磨合适应期,学生能快速进入就业角色。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企业得利了,更愿意花心思培养学生,毕竟这些都是未来的职工。

简而言之,校企合作,没有资本的融合和利益共享,很难实现真心实意的合作。

从这个角度看,产业学院或许可以让教育与产业互补互融、共生共长,为产业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编辑:王应武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