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6月5日消息(见习记者 吴馨骅)用超轻黏土塑造的“风沙地貌”,图文并茂演示半导体电子运动的“一粒沙子的智慧之路”,模拟红树林生态系统阐释“滨海蓝碳”……刚刚过去的周末,如果你到厦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参观,一定会被孩子们独具匠心的自然科学作品深深震撼。6月3日至4日,由厦门思明区科协、思明区教育局主办,厦门科技馆承办的“环球自然日——青少年自然科学知识挑战活动”,厦门赛区决赛在诚毅科技探索中心举行。经过2天精彩激烈的角逐,共有来自思明区各中小学校的372支队伍参赛,选手们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展开了一场自然科学知识的脑力“碰撞”。

厦门赛区参赛人数创新高

据了解,今年是厦门科技馆第四年承办环球自然日赛事,2023年厦门赛区共吸引了5224人(次)师生参与,累计收到2636支队伍的作品,参与师生人数及作品数量均创厦门赛区新高。

“我们的作品是‘神秘的外来者’,我们想呼吁大家保护生态环境,不要随意引入外来生物。”嘉滨小学五年三班的蔡宜君、彭子艺同学,搜集了厦门常见的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非洲大蜗牛、小龙虾,她们通过生物样本和图文展示等方式,倡导“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嘉滨小学学生带来作品“神秘的外来者”(央广网见习记者 吴馨骅 摄)

前埔南区小学五年一班的吴旭峰和王滢瑞,则从“一粒沙子”入手,推演其由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制作出硅棒进而做成半导体芯片的过程,再拓展至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类带来的智慧生活,他们流利且逻辑清晰的介绍,深深吸引了评委老师的注意。

评委对作品“一粒沙子的智慧之路”进行打分(央广网见习记者 吴馨骅 摄)

见微知著 小角度折射大视野

一个观察世界的角度、一个时代发展的因素,构成了每年环球自然日的主题,也为孩子们插上了探索的翅膀。今年环球自然日的主题是:见微知著,通过从小角度与大视野两个维度,去探究自然的奇妙。例如从观察蓝眼泪现象,到分析其种类和形成原因,研究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脚下一片小小的苔藓出发,查阅资料了解到太空实验中苔藓呈螺旋式生长,进而进行大胆的太空想象。

小学生用超轻黏土塑造的“风沙地貌”(央广网见习记者 吴馨骅 摄)

“环球自然日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一直鼓励学生参加展览或表演,这是一个塑造一种超学科视角学习方法的机会,对今后的学习甚至工作中解决问题,是非常好的思维方法。”来自松柏小学的林宏宇作为指导带队老师,十分认可环球自然日对于孩子成长方面的帮助。他指导过的几个主题,都是既能满足低段小学生互动游玩的需求,又广泛地联系了与之相关的超学科概念。

引导孩子将实践内化为知识

环球自然日是一项全球公益性赛事,注重比赛过程,更强调孩子能把科学实践内化为知识。赛事评委们是来自北京自然博物馆、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厦门植物园等各个领域的专家。现场面对选手们的作品阐述时,会打断背诵式的答辩:“我们知道你很会背,现在你用自己的话介绍下你的研究吧?”

曾多次参与环球自然日的评委霍文章说:“我们一般会先看作品,然后找出一个和主题有关的好奇点来提问,这样孩子们能通过与不同人的交流,现场重新组织自己语言,既考查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又因评委对作品表现出的关注和兴趣,而获得成就感。”

编辑:邬眉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