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年会暨海峡两岸节气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4月22日在海沧召开。研讨会上,来自海峡两岸的近120名专家学者齐聚海沧,共商如何让二十四节气“火”起来。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办公厅(对台湾农业事务办公室)主任魏百刚,国务院台办新闻局局长马晓光,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陈明旺,中国农业博物馆党委书记、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理事长隋斌,中国气象局华风气象传媒集团二十四节气研究院副院长宋英杰,以及厦门市、海沧区等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据悉,该项目也是第十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的重要配套活动之一。

研讨会现场(央广网发 海沧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两岸专家形成共识 让二十四节气“火”起来

二十四节气已传承发展了两千多年,是中国人在观天察地、认知自然的实践中归纳出的一套科学时间知识体系,是我国农耕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制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研讨会上,隋斌作了2022年度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报告,分别从工作体系、研究体系、保护体系、传承体系、传播体系、应用体系六个维度,系统介绍了中国农业博物馆、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制定的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五年计划(2022-2026),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最新进展。他表示:“两岸一家亲,越交往越亲近。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古老、厚重的文化遗产,更是现代、鲜活的文化资源。我们两岸同胞要携手传承好、弘扬好、发展好二十四节气,共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辉煌。”

来自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政治系教授林忠山对此表示认同,“海峡两岸同胞共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传承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既是海峡两岸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巩固两岸同胞的共同文化认同,增进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他认为二十四节气的价值传承,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基本元素。

“二十四节气,充盈着科学的雨露,洋溢着文化的馨香,既在我们的居家日常,也是我们的诗和远方。”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服务专家宋英杰是中国第一位气象预报主持人,也是很多人童年记忆中的“气象先生”。研讨会上,他向与会来宾科普了台湾地区的节气、气候与习俗。

此外,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大气科学系原主任、台湾气候服务联盟秘书长曾鸿阳,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研究员林蔚文、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也分别就二十四节气做了精彩发言。

现场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在二十四节气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两岸交流互鉴也是必不可少的。“双方可以一同交流、研究二十四节气文化的精髓,真正让二十四节气文化在我们的身边火起来。”

海沧传承二十四节气智慧 镌刻时代风华

在为期三天的活动中,海沧以自身厚重的历史、多元的文化、诱人的魅力,张开双臂迎接两岸来宾。作为厦门的人文新地标,海沧金沙书院项目由建筑界最高奖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预计今年年内完工。

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海沧将以金沙书院为平台,开通二十四节气研学课件赛道,探索开展两岸二十四节气研学,编印《同根同源:海峡两岸的二十四节气》图书、拍摄闽南二十四节气影视作品,策划二十四节气展览,举办二十四节气产品设计及民俗活动等,营造本土传统氛围。

海沧有厚重的闽南文化历史根基,自古就是耕读传家之地。在此背景下,海沧一直在推广二十四节气文化,强化历史文化的教育,培育市民、学生的乡土文化意识。

以海沧北附学校为例,该校通过“童心唱诵”“童心绘制”等方式在校内推广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教育。

海沧学生制作的二十四节气书签(央广网发 海沧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海沧区青少年宫引导学生从千字文开始认识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解读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以及对于农耕文明的意义,并教导学生根据不同时令和所学主题,制作不同类别的书签。

二十四节气文化研讨会 结出累累硕果

研讨会上,15位代表性社区、国遗扩展项目及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代表交流发言。会上还审议通过了联盟《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管理办法》。

此外,本次研讨会还发布前三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优秀作品,启动第四届二十四节气文化作品设计大赛,今年还将首次面向台湾高校大学生征集优秀作品。

活动中,来自两岸专家学者和文化爱好者参观了青礁慈济祖宫、沧江研学基地和东孚赤土社。

海峡两岸的文化联系是一条重要的历史纽带,也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础。两岸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合作,一定能够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二十四节气文化,让这一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于两岸及全体中华儿女。(王庆平 吴馨骅)

编辑:程若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