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五年,她不断推陈出新,让手工挂面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产品远销上海、福建等地。她就是木垒手工挂面第三代州级非遗传承人—刘淑萍。

  刘淑萍将阴干切段的挂面装箱准备封装(央广网发 岳勇超 摄)

刘淑萍介绍,她的老家甘肃民勤县,过年时有吃手工鸡蛋挂面的习俗。从爷爷辈开始,家里一直制作传统手工挂面,至今传承逾百年。

刘淑萍回忆说,在炕头和上一盆面,经压、切、搓、盘、绕、拉、分、缠等工序,将面挂在拔廊房下,让其慢慢拉长拉细,再晾晒干,就成了手工挂面。30多道工序做下来,一天只能出几公斤手工挂面。

如何将小挂面做成大产业,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外出考察学习后,2017年,刘淑萍和丈夫丁建功多方筹集资金80万元,买来活面机,建起7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雇了几个周边的脱贫户,开始大批量生产手工挂面。

  刘淑萍正在将完成第一次醒发后的挂面进行第一遍分离(央广网发 岳勇超 摄)

“我们从原材料和工序上保证手工挂面质量。我们选用的原材料是木垒本地产的小麦粉,和面时添加鸡蛋、清油和盐,没有添加防腐剂。”在生产车间,手工挂面从和面开始经过揉面、压面、扯面、切面、搓面、甩面、缠面等18道工序,环环相扣、丝丝相连,全靠手工完成。

  经过三轮拉饧分后的挂面将悬挂在两米半的晾架上自然阴干(央广网发 岳勇超 摄)

晾晒车间里,一根根洁白的挂面像一根根长长的银线,从高处垂直地悬挂下来,让人不禁想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通过优化生产工序实现流水线生产,我们现在一天可以加工200公斤面粉。”刘淑萍介绍,手工生产的挂面可以存放一年,耐煮不沾,筋道不坨,目前畅销上海、福建等地,一公斤卖到30元左右。

  刘淑萍和工人们将小指粗的面条呈八字形绕在两根木棍上(央广网发 岳勇超 摄)

为适应市场需求,刘淑萍还开发出手工菠菜挂面、杂粮挂面等新品种。“虽然手工面条费时、费力,工序复杂,但我们会把这门手艺传承发展下去。”刘淑萍说。

手工挂面耗时十几个小时,一双双手付出了无法计量的精力和心意,才创造出横切面带有针尖般小孔的空心挂面,这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更是绝技的展示,光看着就让人心生敬佩之情。(刘辉 岳勇超)

编辑:罗成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