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素材来源:尉犁县融媒体中心 制作:罗成)

央广网尉犁3月31日消息(记者 罗成 李昊轩)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揭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上榜。

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州尉犁县境内的荒漠地带,东距营盘古城47公里,东距楼兰古城233公里,烽燧修筑于孔雀河北岸的一处椭圆形红柳沙堆上,是由烽燧本体、居住房屋等建筑构成的一处军事设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烽燧。也是被国家认定的新疆长城资源之一。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央广网发 尉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2019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对遗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目前,遗址累计清理出土各类遗物 1450 余件(组),均为戍边将士日常生活、工作实用器物。 有木质的杯、碗、筷、勺,陶质的缸、罐、碗、碟,染 织衣服、麻鞋,武器装备弓、箭、铠甲,上传下达的公文信函等等,其中以883件文书(纸文书758、 木简119、帛书4、刻辞2)最为引人注目,这不仅是国内遗址考古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文书资料,也是首次发现的唐代汉文木简实物标本。文书所记录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法律、交通、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面,诸多内容均为首次发现,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

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央广网发 尉犁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考古发掘首次揭露了唐代沙堆烽燧遗址的全貌,为我们了解唐代戍边生活,认识羁縻府州政治管理体制,研究古代军事制度,特别是边塞烽堠机构的运行等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出土的漆器牛皮铠甲残片(央广网发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书信残片:唐残文书为入大城报西州裴司马等事(央广网发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胡兴军介绍,考古队综合烽燧地理位置与出土文物,初步判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唐武周至贞元年间,在焉耆镇下设置的一处游弈所机构的驻地,管理周边若干烽铺,承担着戍守保卫“楼兰路”军事防线的职责。

烽燧遗址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这也为研究唐蕃关系以及唐代经略西域的发展进程增添了新的史料,是近年来中国边疆考古、丝绸之路考古又一项重大发现,意义十分深远。

出土的书信残片(央广网发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大唐的繁荣离不开其针对西域地区设立的都护府制度。唐代在西域设立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又辖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这些措施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促进了唐代的繁荣。这对实证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和管辖、西域地区对于中央政府文化认同等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工作队领队胡兴军说。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全貌(央广网发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 供图)

2020年、2021年,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两度参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烽燧遗址的重要考古发现,让我们了解一千多年前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感受到戍边将士的家国情怀,这是生动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瑛说。

编辑:宋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