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023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吴曼青院士在开幕式上作题为《数据空间引领数字技术体系创新》的主旨演讲。吴曼青表示,发展数据空间,形成创新共识,构建技术体系,引领产业发展,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技术需要,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抓手。

人、机、物互联的世界:网络一切、虚实交融、时空压缩、协同共享、深入智能

人、机、物互联的世界将是一个端到端的数字连接复杂的网络空间,其背后更多彰显了节点和连接的力量。由于节点和连接存在,未来网络空间世界将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网络一切、虚实交融、时空压缩、协同共享、深入智能。

中国需要创造什么样的数字技术、实现自立自强、成为先导力量,引领深刻变革?

信息革命来临以后,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数字技术像雨后春笋般出现,各种各样技术层出不穷,我个人把它叫做云里雾里,更重要的是不成体系,要抓的时候无从下手,一个东西没有抓好,ChatGPT就来了。可是我又在想,在变化大背景下是不是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呢?我们要回归到事物本质,变或不变仍然归结这样几个大要素:网络、数据、计算、安全和服务,改变的是网络技术的演变。

第二个是数据组织变化,过去可能把数据变成知识,我们把它叫做符号化的知识,后来是结构化、半结构化的数据。到了这个时代,我们还很难对数据下一个定义。但是数据组织在悄然发生变化,过去从规则、逻辑、方程到数据库,到了现在,我个人把它定义叫做数据场。同时,我觉得数据抽象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从文件到网页,到数据要素,到广普关联,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三是计算处理的变化,过去我们的计算更多是对知识的计算,这种知识更多地沉淀在某一个公式、某一个理论当中。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对数据的计算。所以,计算经历了计算知识——计算信息——计算数据的不断演化。现在,在数据要素流通过程中,我们要让计算机懂得信息数据有什么价值。

然后是安全范式的变化,从“物理安全+功能安全”,到“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现在我们要关注“网络安全+数据本身”的安全。我们需要人机互联,需要面向多元应用,需要让数据流通起来,需要让数据场把数据管理起来,同时要实现智能化服务计算,这些是不是构建了当代绿色数字技术的基因,需要我们自由创造,实现中国方案。那什么是不变的呢?人、机、物在互联过程当中,数据产生自人、机、物,也将最终作用于人、机、物。

未来数据空间的特征:数据一切,计算赋能,引领变革,定义未来

人机物的网络互联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空间,由于数据的产生、流通、聚合、使用,最终在数据场的作用下形成了数据空间,数据空间具备新型的本体、结构、运算和要素价值体系,在数据空间内的数据对象广谱广联,数据要素有序流通,数据价值聚变释放。我对数据空间未来的特征归结为四句话,叫“数据一切,计算赋能,引领变革,定义未来”。

预测:数据空间的价值与数据要素广谱关联数平方呈正比

如果说网络空间价值涌现是裂变这种方式来描述的话,其实就是我们追求无限扩大信息可达空间,就是把信息送到更多用户当中,遵循的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空间价值与用户数的平方呈正比,我发现数据空间价值涌现有很大的不同,它可能叫做聚变。我大胆地预测,数据空间的价值与数据要素广谱关联数平方呈正比。

某种意义上,我们对数据的聚变、对数据计算是希望有更多发现,产生更多的智慧。同时,在数据空间当中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效应,一方面是高性能计算的不断演进,从过去加速芯片到TPU到现在的GPU,另外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深蓝系统到现在的ChatGPT,其实都是在不断循环,在互相交织,中间流淌的是数据。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计算能力的创新和新型智能的涌现将变成一个双螺旋效应。

发展数据空间,形成创新共识,构建技术体系,引领产业发展

数据空间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基本内涵、数理基础、工程科技、体系构建、基础设施、赋能服务、数据之治等。中国工程院就这个重大问题在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主办了首届数据空间大会,旨在支撑数字中国基础设施、基础制度的全面建设。发展数据空间,形成创新共识,构建技术体系,引领产业发展,是数字中国建设的重大技术需要,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抓手。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本文转载自中国工程科技知识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知领”)

编辑:卜叶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