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5日消息(记者卜叶) 过去几十年,互联网技术释放了巨大的创造潜力,以惊人的速度推动着生产,人们也越来越相信技术、算法做出的决策。当人们越来越多的用互联网传递价值时,这一非受信、无需许可的开放环境的信任问题也日益受到外界关注。7月14日,在2022可信区块链生态大会暨首届信任科技大会上,中国信通院云计算与大数据所长何宝宏分享了“信任科技”的观点。

互联网技术释放了巨大的创造潜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曾有业内专家指出,“互联网天然不具有信任属性”。当人类在互联网上开展经济活动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非受信、无需许可的开放环境,无法踏实依赖。

经济活动对互联信任提出更高要求

当前,互联网原生技术无法提供与现实世界中一样值得信赖的经济机制。而互联网的经济属性越来越强,互联网越来越多地跟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与金融相融合,使得互联网的经济属性、金融属性越来越强。

40多年前,互联网的设计者们却不是这样想的,“互联网不需要信任机制属性”,因为服务对象是教育和科研等,这些用户“天然地”彼此信任,设计一套内置的信任机制并非必须。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化和商用化,用户角色日益丰富,利益冲突不断和网络犯罪日盛,彼此天然信任的假设被摧毁。

经济活动要以信任为基础,在互联网上进行电商、约车和支付等经济活动时,需要来自线下权威机构的背书等,总之信任源自权威机构而非互联网本身。没有内置信任机制的互联网,面向消费者和服务于信息流动时,依靠自身的加固修补和外部的信用背书,能够正常运转。但随着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产业互联网、金融数字化甚至货币数字化等,数据日益资产化和要素化,“外挂式信任”越来越步履蹒跚。

这也引出了信息互联网和价值互联网的概念。设计互联网的初衷不仅仅是用于教育科研,也为了传递信息。随着互联网经济属性的增强,它被越来越多地用来传递价值,传递财富。数据是信息的时候,平等、开放、共享,人类拷贝使用,一切井然有序。但当数据代表着资产、财富的时候,平等、开放、共享的观念并不适用。所以首先要讨论的是确权,专有权的问题,如何控制、如何保护,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谈如何交易、如何流通。

信任科技需突破多种技术

近年来,科研人员尝试打造信任科技。信任科技是综合应用密码、数字身份、隐私增强、共识算法、授权监测等技术,为互联网的经济活动提供的一种数字化的信任解决方案。关键是为经济活动提供一种数字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核心目标之一就是要用代码或数字来取代中心化的信任机构,以更好地提升信任的效率,降低成本。

安全解决的是对手问题,而信任解决的是合作问题,创造信任科技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作,更好地交流信息,更好地交换价值,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过去十年,可信云、区块链、算法治理、AI伦理等颇受外界关注。以区块链的发展为例,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封面形式刊登《信任机器:比特币背后的技术如何改变世界》,提出“区块链这个技术创新所承载的意义延伸,远远超出了加密货币本身,区块链让人们能够在互不信任、没有中立中央机构背书的情况下进行互相合作”。

2022年,区块链的“七年之痒”出现,业界逐渐意识到,单靠一种信任机器是不够的,区块链解决的是交易的信任,而不是交易者的信用,也不是资产的信用等。用科技创造信任,不仅需要打磨和延展区块链这台信任机器,还需要生产制造出更多品类的“非区块链”的信任机器。人工智能让人类相信算法、数据、算力能够合力创造智慧,大数据让人类相信数据还有新的价值,区块链让人类相信机器自身能创造信任,隐私计算让人类相信交换价值时可以保护匿名,可以在匿名的状态下实现价值的交换,元宇宙让人类相信还有一个世界。

七年前,《经济学人》说区块链是创造信任的机器,那么七年后我的观点是区块链是创造信任机器的零部件。

不仅区块链,实现互联网世界的信任还需要更多的“机器”。比如,隐私计算是针对队友的,而不是针对对手的。可用不可见的价值交换信息,对对手的信任度决定了采用何种保护程度。

再比如零信任技术,随着今天用户越来越多的共享资源、设备、通道,以前基于防火墙的信任体系不再适用,需要最小授权原则,需要动态的调整权限。在基础设施层面如何防范队友中出现“猪队友”,也防范队友中有人变成对手。

未来,科研人员仍需在身份体系、价值,围绕内容、算法、基础设施层面,实现更多突破,让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数字经济,让信任越来越数字化。

编辑:卜叶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