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陕西某科技公司拿到拖欠已久的执行款时,激动地在感谢信中写道:“对我们而言,不仅是执行回了一笔欠款,更是给了一个在悬崖边挣扎的企业一次重生的机会,你们守护的不仅是一纸判决的尊严,更是小微企业对法治的信心……”这封感谢信,正是西安市政法机关推进“两行动、两措施”的生动注脚。
在古城西安,一场意义深远的法治实践正深刻改变着城市的营商生态。7月3日,这项承载着护企安商使命的“两行动、两措施”专项活动,从全省众多候选事件中脱颖而出,获评陕西省“2024年度法治事件”,这背后是无数打破常规的创新实践,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西安探索,更是法治沃土滋养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中央法务区)推介交流活动现场
破局开篇 一场政法协同的“破壁行动”
“多亏了政法机关的全力支持,让我们能够安心专注于科技创新,西安的法治环境让我们充满信心!”西安某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原来,这家高新技术企业遭遇了一起复杂的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企业多年投入研发的核心技术面临被抄袭盗用的风险,这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得知情况后,公安机关第一时间立案调查,收集证据;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方向;法院开辟绿色通道,加速案件审理。在高效的协作下,侵权行为得到及时制止,企业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维护。这一案例,是西安市政法机关推进“两行动、两措施”专项活动,护航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自2023年9月起,西安市政法机关创新开展以“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政法机关信访问题化解攻坚和依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建设”为核心的“两行动、两措施”专项活动,为西安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力。
面对企业急难愁盼和法律服务需求,市委政法委以制度机制突破为牵引,积极构建“4+1+1”制度体系——4项专项方案明确护企、信访、科创、商事服务核心任务,1个实施意见确保持续深入开展,1个方案细化靶向攻坚重点任务。全市政法机关绘制“法治护航路线图”“政法服务热力图”,积极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治的工作格局,实现“企业有呼、政法必应”的快速响应。
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协同机制,让跨部门协作从“纸上协议”变为“实战常态”。2024年,针对西安某物流园区拖欠商户租金引发的群体纠纷,法院、司法局、市场监管局联合入驻园区,3天内促成和解协议,既保障商户合法权益,又帮助企业渡过资金难关,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全市政法机关联动协作、同向发力,加快推动安商护企、惠民利企各项措施落实落细,“两行动、两措施”专项活动从部署启动、全面开展,到提档升级、强力推进,再到靶向聚焦、聚力攻坚,取得阶段性良好成效,以政法之为、法治之力助推西安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民警现场教市民识别假冒伪劣商品
护企安商 一把斩断枷锁的“法治利剑”
“感谢西安政法机关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不仅有力打击了侵权假冒产品,为我们企业讨回公道,还帮助我们搭建知识产权检察保护联系点,持续保护了知识产权。”西安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之前,该公司生产的清洁剂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给企业正常运营带来了严重影响。关键时刻,西安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奔赴全国多地,深挖彻查侵犯企业商标权犯罪链条,有力地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
这是西安市政法机关开展“两行动、两措施”护航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例证。在“两行动、两措施”推进中,西安政法机关始终保持对涉企犯罪的“零容忍”。针对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等“啃食”企业利益的行为,建立“涉企案件速侦速办”机制,2023年9月以来,全市共办理963起侵企刑事案件,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22.17亿元。
更打破常规的是对“挂案”的清理。西安某生物医药企业因一起虚开增值税发票案被立案后,因证据不足长期未结,导致企业无法参与政府采购。政法机关排查发现后,启动“容错纠错”程序,依法作出撤案决定,并协调相关部门恢复企业信用,制定的《常态化摸排清理“挂案”的实施意见》,为长效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两行动、两措施”专项行动启动当年,碑林法院主动出击,通过诉前调解,高效化解了太白社区某商业运营公司和27家商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该案的成功化解实现了涉企案件灵活快速处理,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了强大的司法助力。
全市政法机关积极响应市场主体司法需求,依法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合理诉求,做实依法平等保护,加大安商护企力度,精准打击合同诈骗、金融领域、企业内部职务犯罪等涉企违法犯罪行为,深化拓展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成效,重拳惩治垄断经营、欺行霸市等扰乱经济秩序犯罪行为,着力营造放心投资、专心创业、安心经营、舒心发展营商环境。
依法治理 一幅平安和谐的“枫桥画卷”
今年6月底,在未央区综治中心未央法院诉讼服务分中心,一场由退休法官参与调解的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圆满落幕。这场调解不仅化解了双方当事人的矛盾,更为深陷困境的小微企业点亮了希望之光,成为基层社会治理中践行“枫桥经验”、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西安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把法治作为化解社会纠纷、弥合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利益的有效方式,在全省率先开展政法机关信访问题化解攻坚行动。市委政法委牵头建立信访化解联合研判机制,制定意见建议、检举控告、涉法涉诉“三类台账”,持续推动涉政法领域信访问题化解。
西安将新时代“枫桥经验”本土化创新,以市、区县、镇街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着力点,通过构建体系、健全机制、贯通合力、源头预防,全面做强综治中心、做实多元化解、做精网格治理,探索推进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新路径,让群众“进一扇门、解万家事”。蓝田县前卫镇综治中心深挖《吕氏乡约》精髓,将“鸣钟议事”“读法诵约”融入调解全流程,通过前端排查、多元化解、文化浸润,推动群众诉求“一揽子”调处,先后化解一批矛盾纠纷,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可感可及。
紧盯“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目标要求,西安市出台《西安市政法领域信访事项不予受理、不再受理办理办法(试行)》,积极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信访工作程序更加规范、机制运行更加顺畅、法治氛围更加浓厚。
如今,一幅“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区县、矛盾不上交”的“枫桥新景”在古城铺展开来。
护航科创 一套量身定制的“保护密码”
科技创新是西安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而知识产权保护是引擎的“润滑剂”。市委政法委组织召开依法服务保障科技创新观摩推进会,吹响法治助力西安“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行动号角。
为此,政法机关打出“组合拳”,2024年5月,西安中院联合市司法局选聘知识产权专业人员加入人民陪审员队伍,推行“专业法官+专业陪审员”合议庭模式,有效提升审判质效。依托西安知识产权法庭及西咸新区、高新区2个巡回审判庭“一体两翼”架构,为各类创新提供有力司法支撑。市检察院与北、上、广、深“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检察机关建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联盟,为科创企业提供跨区域司法保障。市公安局持续强化“531”预防警务机制,建立企业(园区)“暖心警务会客厅”51个、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06个,加强警企共治、联防联控。市司法局实体化运行“秦创原法治赋能保障中心”,举办“知识产权保护实务论坛”,面向企业发布知识产权《法律法规政策文件汇编》《典型案例摘编》,营造尊重知识、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
这种全链条保护,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2024年,西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1.5万家,技术合同交易额达4500亿元,法治已成为科创企业最坚实的“护盾”。
雁塔区检察院干警到西电科技园开展送法入企活动,现场解答企业法律问题。
法商融合 一座服务对外开放的“法治地标”
2024年8月18日,西安知识产权法庭与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丝绸之路仲裁中心合作,成功运用国际商事争端“融解决”机制调解了一起涉外著作权侵权纠纷案,这是陕西省首例运用“融解决”机制,由法院与涉外仲裁机构联合调解的国际商事纠纷案件。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正以法治为桥,构建对外开放新优势。示范区成立一年多来,已聚集40余家法务机构,创新推出“跨境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服务。在第八届丝博会上,示范区促成10家涉外企业与法律服务机构签约,与广州、合肥等9城签订法治合作协议。
中央法务区的挂牌,更让这里成为法治要素的“强磁场”。某央企西北总部在此设立后,依托区内的国际仲裁、跨境法律服务,将业务辐射至17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2024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0%,法治正成为西安吸引全球资源的“金名片”。
从护航企业的“及时雨”,到科创保护的“防护网”,从信访化解的“减压阀”,到对外开放的“通行证”,西安“两行动、两措施”的每一步实践,都在打破思维定式、机制障碍,以法治的确定性应对发展的不确定性。
如今,漫步古城西安,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创新动能持续涌动,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在法治护航下徐徐展开。未来,西安政法机关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两行动、两措施”,让法治这股“活水”,持续滋养这片沃土,让千年古都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彩。(记者 王涛)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