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1月31日消息 《执行》作者拉里·博西迪和拉姆·查兰的新作《转型》已经由出版出版社出版。《转型》英文版一推出即高居亚马逊排行榜冠军,中文版是该书的第10种语言版本。
拉里·博西迪是霍尼韦尔公司的总裁,并曾担任通用电气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执行》一书是2002年的全球商业图书销售冠军,19个国家和地区购买其版权。
在《执行》出版后,通过走访数十个国家,与数千位管理者讨论,作者发现,管理者们经常是带着全心全意的注意力和火热的激情,但所执行的其实是错误的战略,向着错误的方向前进,做着错误的事情——“将军们往往在准备打过去的战争”。
这种执行与结果的差距源自管理者们如何认识企业面对的现实,以及根据自己的判断采取什么样的应对策略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在《转型》一书中,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他们开发设计的“商业模式”分析体系。它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可靠的思维框架,用于全方位考虑企业的现实情况,帮助管理者将财务目标(经营利润、现金流、资本密集度、利润增长、投资回报)、外部现实(行业的历史赢利状况、整体的商业环境、客户基础、根源分析)和内部活动(战略、运营、人员、组织机构)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书中所详细剖析EMC、思科、太阳微系统公司、家居仓储、3M、汤姆森等公司的转型案例,管理者可以很清楚地了解转型的时机、原则、重点、如何思考、如何操作等等关键性的问题。
《转型》一书及其提出的商业模式为处理转型问题带来了理智,它指导着什么时候应该变革,什么时候不应该变革,哪些应该改变,哪些不应该改变。
这本书获得了企业界、传媒业、管理学界、出版界人士的一致推荐。伊士曼柯达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主席叶莺评价这本书说:“惟一永恒不变的,就是‘变’。柯达的转型已进行了10年,我们还在努力中。转型不仅是西方企业,更是中国企业当前及未来必须面对的课题及采取行动的考验。” IB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琨说:“转型对于中国的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今天中国的企业都在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准备在全球市场上一试身手。”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徐二明评价道:“《转型》作者通过著名公司的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抓住机遇,在变革中做出正确的抉择,及时转变公司的商业模式。这不仅有利于战略的实施,更重要的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建立正确的战略观念。”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国际MBA管理学教授兼EMBA项目主任马浩对本书尤为推重:“在变化多端的全球市场上,直面现实,适时转型,灵活应变,动态发展,是对当今企业领军人的极大挑战。《转型》及时而有力地指出在革命性市场变革中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性:不要让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沦落为‘核心僵硬力’。”
《财经》杂志主编胡舒立说:“‘转型’已经成了一个越来越有经济学理论意味的字眼,不过对于中国的企业家群体来说,最关心的可能还是自己企业的转型。由是,便需要一些有微观指导意义的、实实在在的见解、方法和经验,需要首先实现自身认知的‘转型’。读一读这本《转型》,会大有裨益。”
波音公司总裁兼CEO贺师统说:“假如你不能适应变化中的商业环境,那么再好的执行力也不会起作用。本书包含了许多经典案例,介绍了不同企业在面对新现实时的转型成败,引人入胜。”
其他对本书做出高度评价的人还包括:J·P·摩根—大通银行主席兼CEO威廉·哈里森,NBC环球公司总裁席兼CEO鲍伯·怀特,戴尔公司总裁迈克尔·戴尔等。
中信出版社的许多营销手段也非常新颖独到。其中之一是前请全国的主要经销商提前试读本书精彩内容,撰写推荐语并附在书中。没有想到的是,这本书引起了出版业内人士的热烈反应和共鸣,有100多家书业老总对这本书进行了评价和推荐。北京市新华书店总经理鲁杰民说:“转型,建立新的规则,主动淘汰陈旧过时的模式,对书业来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湖南新华书店集团 副总经理付剑华说:“要抵御外资对中国图书零售业的冲击,书店的战略转型势在必行,本书为书店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信社还与国内知名媒体和机构一道向全国100家国企老总、100家驻中国外企老总、100家民营企业老总、100家出版社社长以及中信集团公司向下属100家子公司老总赠送《转型》,中信出版社《比较》编辑室向全国100位经济学界的专家学者赠送《转型》。
附:拉里·博西迪专门为中文版出版写的序
中文版序
两年以前,中文版《执行》正式发行,而今,我们的新作——《转型》——又和读者们见面了。《执行》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40万册,因此,我们对于《转型》的出版也抱有特别的期望。要知道,这已是本书的第10个外文版本了。市场反应之热烈,使《转型》一问市就登上了《纽约时报》和《华尔街邮报》的畅销书排行榜。
回顾刚刚过去的2002和2003年,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经济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面临艰巨挑战的时期。展望未来,商务环境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对于产业界和企业的领导人提出了远远超出过去时代的新的要求。在《执行》一书出版后不久,我们就开始与来自不同产业、不同市场和不同地区的企业家们会面。这些商界人士各自从事的生意千差万别,但是他们努力“执行”的商业计划所得到的结果却出奇地相似。他们纷纷遭遇挫折,市场份额被蚕食,利润迅速缩水,每个季度的业绩表现都被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我们仔细分析了这些企业的商业计划,并且把他们的战略目标与周围的市场环境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了同样的糟糕的事实:他们经常是带着全心全意的注意力和火热的激情,但所执行的其实是错误的计划。为了弄清楚错误的由来,我们深入检测了他们在制订计划时所依赖的假设条件,然后发现了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他们要么没有真正理解复杂的、精细的市场环境,要么对于自己的管理团队和员工队伍的意志和能力缺乏自知之明。还有,他们没有掌握导致消费者购买方式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制,也丧失了敏感地捕捉预示市场结构细微变化的本能。简单来说,他们没有理解和面对现实,没有做好“转型”的准备。
这正是我们感觉有必要撰写本书的原因。
英国的著名小说家Henry Major Tomlinson说:“将军们往往在准备打过去的战争。”在许多商业领袖身上,我们同样看到,他们正在面向过去的市场、而不是未来的市场进行规划。
另外,中国的企业家们将要面对的未来现实是什么样的呢?在今后,你们的市场是否会出现天翻地覆的变化,你们现在又需要做些什么,以赶在变化和竞争者之前完成自己的“转型”呢?
以下这些就是中国市场将面临的独特现实:
· 在令人眩目的GDP增长率最终冷却下来之后,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改变?整个劳动力市场上的新工作机会的提供速度是否会减慢,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提高是否会受到制约?
· 中国的银行体系将如何进行改革,利率制度将如何调整?利率调整又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 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如果升值的话会带来何种程度的经济冲击?
·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目前还不及墨西哥的1/3。但是,对熟练工人和技术专家的竞争最终必然导致劳动成本的上升,这一情况会在何时发生?上升幅度有多大?速度如何?
·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哪些新的形势?最近东南沿海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否会演变为全国性的现象?未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最优秀的低成本劳动力外包基地的地位还能持续多久?(引自《华盛顿邮报》)
· 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否会刺激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高技术产业领域?
· 2003年,中国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第一次压倒了美国。这样持续涌入的资本大潮将给本土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收入的迅猛增长,还是竞争对手的成倍增加?(引自世界银行资料)
以上这些问题,以及其他成百上千的问题,究竟该如何回答?它们对于你所在的企业未来的增长和繁荣又预示着什么?
简而言之,对于中国的商业领导者来说,未来充满了机会和变数。中国的经济将继续增长,创新活动将更加繁荣,竞争也将日益激烈。成功、失败将更为频繁地发生,这就是市场。敬业、创新,成就与风险同在。
恭祝诸位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