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9月17日消息(记者沈梅)2024年,静安区地区生产总值达3369.9亿元,突破3000亿关口;人均生产总值达36万元,是2020年的1.5倍;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302.2亿元,居全市前列……
9月16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实干绘答卷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新闻发布会举行,静安区委书记钟晓咏围绕“奋力打造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主题,介绍了该区“十四五”期间的建设发展成果。钟晓咏表示,静安作为上海中心城区核心区,国际化程度高、高端要素集聚、服务经济发达,长期走在全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前列。“十四五”时期,静安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改革开放、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奋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区样本。
发布会现场 (央广网记者 沈梅 摄)
强动能优结构:经济实力与产业能级双提升
“十四五”以来,静安区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中构筑独特优势,发挥中心辐射功能,持续增强城区核心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实现新跃升,全区亿元楼达92幢,居中心城区首位,其中月亿楼9幢,成为区域经济的“压舱石”。
商业消费活力全面迸发,大力发展首发经济、新型消费,2021年以来累计引进各类首店991家,一批现象级地标项目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关注的消费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居中心城区首位。总部经济能级再攀高峰,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及其他总部85家,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42家、民营企业总部26家,总部企业数位居全市前列,总部经济税收贡献年均增长11.1%。
产业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坚持一手抓优势产业提质增效,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发展,6个重点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超85%。“全球服务商”企业从“十三五”末的48家扩展到103家,集中了上海1/3高能级专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等五大领域营收占全市超18%,列全市第一;专业服务业税收贡献比重从2020年的15.8%提升至去年的22.1%。金融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国泰海通总部落户,全球PEI300前10名入华企业均扎根于此,获批全市首批股权投资与并购集聚区。
科创集聚态势日益鲜明,集聚了全市1/3的核心大数据企业、全球1/3制药50强企业。近期聚焦区块链、超高清视听等细分赛道,打造“数通链谷”“视听静界”“美创静界”3个载体,推动新兴产业从“点状突破”向“集群发展”升级。
扩开放促更新:城市活力与品质内涵共升级
身处改革开放前沿阵地,静安“引进来”“走出去”步伐持续加快。2021至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122个、合同外资48.3亿美元,较“十三五”同期分别增加220个、2.1亿美元,规模及占比均居中心城区首位。创建全市首个优质产品进口示范区,在张园设立全国首个商业中心“保税仓”,“十四五”前四年年均外贸进出口额达“十三五”1.5倍。
依托高端服务优势,静安设立上海中心城区首个境外投资项目许可咨询服务点及10个海外服务点,今年已助力长三角600余家企业跨境出海。累计实施693项营商环境优化举措,2021年至2024年6月新设市场主体4.76万户,为“十三五”1.8倍;民营企业总量占比近85%,营收200强中占四分之一。
以城市更新塑造品质标杆,提前7个月完成47幅零星旧里改造,实施12个成套改造项目惠及4849户,提前两年半完成2095户小梁薄板旧住房改造,彭浦新村4907户非成套老公房全改造入住。加装电梯1495台,建成租赁住房1.5万套(间),新增“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近3000张。完成锦沧文华等35幢商办楼宇更新,恒隆广场等23个项目推进中。张园保护性开发成效显著,西区一期成新地标,东区二期明年建成,为历史风貌保护与城市更新树立典范。
惠民生提效能:公共服务与治理水平同步增进
静安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公共服务供给持续优化。首创老年人“五床联动”医养模式,建成全国首家“宝宝屋”,实现“托幼一体”全覆盖并开设小月龄托班。医疗机构千人口床位数、医师数分别为全市1.3倍、1.5倍,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超全市2.3岁。
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保护106处红色资源,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居前列,常年涉外演出超1万场、驻场演出5000场,均为全市第一。城市治理效能全面提升,建成精细化管理示范区,市容满意度全市第一;苏州河岸线贯通6.3公里,新增绿地26.5公顷、立体绿化11.3万平方米、绿道12.7公里,公园达44座,实现“推窗见绿”。
今年是新静安区设立十周年与“十四五”收官之年。钟晓咏表示,面向未来,静安将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坚定走好第一方阵,作出更大贡献。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