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花》上海大剧院首演剧照。 记者 董天晔 摄

大幕拉开,战火纷飞的1946年随着回忆倾泻而出,从笔尖到足尖,“百合花”绽放。昨晚,历经三年打磨,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在上海大剧院迎来首演。舞者们用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将茹志鹃同名小说中的细腻情感层层铺展。战争年代,三个年轻人对生命、美好、和平的向往化作舞台上动人的诗篇。7月18日至20日在上海首演后,《百合花》将于8月1日至3日亮相国家大剧院。

书中年轻人有了鲜活模样

上海芭蕾舞团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主要演员许靖昆、郭文槿以精湛的演技和饱满的情感将茹志鹃笔下的人物鲜活呈现——淳朴善良的“新媳妇”、质朴腼腆的“通讯员”、心怀大爱的“大姐”,三人间如同百合花般美好的情感渐渐展开。

《百合花》编剧王安忆曾说,读母亲茹志鹃的这篇小说时,三个主要人物在她脑子里的形象很模糊,但当上海芭蕾舞团的三位年轻人出现在她面前,她当即觉得,书里的人物就该如此。

剧中,“新媳妇”那床绣着百合花的被子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戚冰雪的细腻诠释下,一位美丽娴静的江南女子形象具象化了。

当许靖昆饰演的腼腆的“通讯员”走向戚冰雪饰演的“新媳妇”借被子时,观众席传来一阵笑声。年轻的通讯员挠着头进退两难,新媳妇故意将被子藏到身后。

“这个挠头的动作排练了无数遍。”许靖昆告诉记者,为表现少年人的纯真,他反复琢磨从犹豫到窘迫的动作和微表情。一床普通的被子在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人的来回拉扯间,演绎出活泼有趣的生活喜剧,让硝烟弥漫的岁月绽放出温情与美好。

由郭文槿塑造的“大姐”性格爽朗、处事稳重。在独具匠心的竹林场景设计中,层叠的竹影间,穿梭着她与通讯员的身影,两人的双人舞编排唯美动人,传递出微妙的情感。

在排练厅一次次尝试和探索下,小说中的人物化作一个个有血有肉、极具张力的舞台形象,传递给观众震撼心灵的力量。

用海派芭蕾讲好中国故事

作为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委约项目,《百合花》融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展现革命年代的人性光辉,将动人的中国故事、东方审美意蕴与西方芭蕾巧妙融合。

在编导王舸精心构筑的倒叙空间里,舞剧从中年“大姐”的回忆切入,通过交错的现实与记忆空间铺展青春叙事。舞台上,上芭主要演员周嘉雯饰演的中年“大姐”用手中的笔认真记录着,舞台空间被回忆的潮水浸染,在战火中永远定格的面容逐渐浮现。

王舸用巧妙的编排让现实与回忆交织——当对幸福生活充满向往的新媳妇用指尖轻抚被子,转瞬间又转换成和平年代绷直脚背的舞者展现出灵巧舞姿。“大姐”青年与中年时期的身影在虚实交错的界面上转换,展现了她一生中的关键时刻,以及与通讯员、新媳妇和其他战士之间的情感。轻喜剧般的灵动舞蹈勾勒出军民鱼水情,也在最温柔的瞬间,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无情与和平的珍贵。

“《百合花》是上海芭蕾舞团用海派芭蕾独有的风格赓续上海红色文脉,重现了战争岁月年轻一代的青春、热血、信仰、梦想。”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说,“创排期间,我们也看到年轻一代演员不断实现自我突破,展现出奋斗的青春底色。”

剧中多个舞段让人难忘:江南女子在温润的水乡踏着轻快的舞步,轻盈的布匹在她们手中上下翻飞;“借被子”的诙谐灵动引发现场阵阵笑声;唯美的双人舞将青春的活力一一呈现;气势磅礴的群舞展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将现场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这是上海芭蕾舞团继《白毛女》《闪闪的红星》等红色题材作品后推出的又一原创力作。“一定要带着纸巾来看,你会落泪的。”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说,“《百合花》是上芭用海派芭蕾讲好中国故事的探索。作品中如同百合花般纯粹的人性之美、质朴的人情之美、坚韧的生命之美,跨越时空依然闪烁着动人的光芒。”(记者 吴桐)

编辑:沈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