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是观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窗口。今年全国两会,是党的二十大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两会,也是更好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窗口。

党的二十大报告鲜明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做出关键部署,鲜明指出推动高质量发展“四个必须”的重大原则,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人民幸福安康、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等提出重要要求。

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这是时势所需。从巩固优势,到再造优势,这是发展所需。

▲天府绛溪实验室效果图(央广网发 成都高新区供图)

让科技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为西部经济高地,成都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优势巩固和再造,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呼吁在成渝地区布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在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杨建德看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来支撑。科学中心则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强调通过汇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多种战略科技力量,努力形成基础科学和原创能力的重大突破。

全国政协委员、电子科技大学校长曾勇也表示,要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有科学中心与之相匹配。

呼声之下,成都“底子”如何?202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取得历史性突破,站上2万亿元新台阶。为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成都围绕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平台。

从国家战略全局上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纳入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出重大部署。在此背景之下,成都要更加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全局,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主线,加快科创要素的集聚,优化科创人才发展环境,更好地为国家战略全局贡献成都力量。

从城市发展需求出发,也需要以科技创新支撑城市高质量发展,将创新作为促进城市发展的“原动力”,将创新视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

今年全国两会前夕,成都主要领导密集展开调研、座谈。

在成都高新区,提出要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上引领示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促进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四川天府新区,提出要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高水平建设运行创新生态岛等平台,畅通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流通渠道,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切实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成都要在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挑大梁、走在前、作示范,也必须把握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将其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以科技创新助力,成都正在加快培育两个万亿级、八个千亿级的产业集群。推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两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及电子信息、高端能源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

▲首届交子国际消费节(央广网发 成都高新区供图)

让消费活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在新发展格局中,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工作主线,应从全局上对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准确把握,才能真正从需求侧引导供给升级、从供给侧激发潜在需求,实现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成都作为传统消费城市,一直以来,消费对其经济的拉动作用表现明显。

刚刚过去的2022年,成都发展受到超预期因素影响,挑战之大、任务之艰,多年罕见。为此,成都多措并举促进消费回补,举办年内全国首个A级车展,推出“新生活、新消费、新成都”系列主题活动,发放消费券拉动消费56.6亿元,新增3个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从三色路夜市诞生的“后备箱经济”,到绿道骑行、近郊露营带火的“生活美学新场景”,不难看出,“烟火气”己然回归。

从更长的时间轴来观察成都的消费情况,过去五年来,成都新落户首店超2100家、居全国城市第3位。众多首店在成都开疆拓土,不但为这座城市的人提供更多的消费可能性,还成就了服务之城的打造,这是国际大都市应有的一大特征。

在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的大背景下,《重庆四川两省市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联合实施方案》提出,集聚优质高端消费资源,树立“成都休闲、成都消费、成都创造、成都服务”城市消费品牌,打造春熙路—太古里、交子公园、解放碑—朝天门等世界知名商圈,打造高端会展、精品零售、餐饮娱乐、文化休闲、流行时尚等功能复合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作为国民经济“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城市经济、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据了解,今年,成都将推动消费强劲复苏。除了打造示范性和特色消费场景,成都还提出培育“智慧+”“绿色+”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开发家装、智能家居等消费金融创新产品,提质发展线上消费和平台经济。扩大国际消费,完善“买全球、卖全球”供应链体系,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成都提出,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深入推进智造引领建设制造强市,深化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创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适度超前布局一批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时尚文化消费核、田园林盘农耕消费区、龙门山山地等生态消费带,打造2个万亿级优势产业和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超过20%和15%,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区域带动力和发展竞争力不断提升。

▲成都成热门露营城市(央广网发天府绿道集团供图)

让幸福指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对成都而言,市民幸福指数高是其一大优势。

作为一座连续14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冠军之城,成都是全国第1个常住人口突破2100万人、第3个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的副省级城市。

身处“2万亿俱乐部”塔尖阵营,成都人口增势显著,十年间常住人口增长581.89万人,年均增长率为3.31%。

同时,“人口红利驱动”也正转向“人才红利驱动”。过去五年,成都创新推出人才新政,深入实施“蓉漂计划”,吸引66万青年人才落户,评选命名“成都工匠”2467名,人才总量达622.3万、居全国城市第4位,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全球城市创新指数排位从第56位上升至第29位。

在人口不断增长的同时,“一老一幼”这篇大文章,也成为2万亿城市需要考虑到并解决的难题。

为让幸福成都品质内涵得到新提升,今年,成都提出要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提升“15分钟养老服务圈”,推动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愿改尽改”,扩大电子老年人证使用范围,努力消除数字鸿沟,新增普惠养老床位2000张、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90%以上。

同时,成都今年还将建设生育友好型城市,改造升级县级妇幼保健机构,优化提升生育保险待遇水平,新增备案托育机构80家以上,每千人口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67个。

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是事关民生福祉的重要基础。在深化健康成都建设上,成都提出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加强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需求,重点抓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持续提升老年人疫苗接种率,补齐农村地区疫情防控短板,切实“保健康、防重症”。同时,还将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中医药+”创新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基层综合医改国家级试点,扩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覆盖面。

而在应对超大城市精准精细治理方面,继系统性、整体性、全域性推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改革的首创举措之后,成都又全面推行党建引领“微网实格”治理新模式,强调融入安全、就业、养老、托育等服务管理功能,推动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民生服务等各类网格“多网合一、一网统揽”。

当下,“2万亿俱乐部”塔尖阵营不断壮大,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城市规模和能级的跃升,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与担当。对成都而言,要在高质量发展大局中挑大梁走在前作示范,必须锚定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个必由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基点、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个必然要求、人民幸福安康这个最终目的、党的全面领导这个根本保障聚焦发力,努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

编辑:昌思荣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