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的内容之一,农民体育健身大赛日前在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天府农博园举办。

比赛设晒场收谷庆丰年、车轮滚滚向未来、瓜果连连共富裕、接续奋进促振兴4个赛项,旨在传承弘扬农耕文化,将全民健身活动与农耕文化紧密融合,让更多的参与者通过体育健身感受农情、体验农趣、品味农味,展示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辛勤耕耘、砥砺奋进的信心与决心。

本次大赛组建了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16支代表队,百余名参赛队员均由成都市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构成。赛事搭台的背后,也多角度展现了成都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

▲共享农庄。(央广网发 新津区供图)

▲天府农博创新中心。(央广网发 新津区供图)

处理好“统”“分”关系

将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成都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明确,要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将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拓宽农民收入增长渠道,加快培育高素质农民,加快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本次农民体育健身大赛上,农业企业代表队、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队、家庭农场代表队、集体经济组织代表队参赛。

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主体,是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应用、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力军。一直以来,成都都重视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先后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45家,其中,国家级30家、省级128家、市级28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之首,省级龙头企业居四川省第一位。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农民合作社成为助推成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新引擎。数据显示,成都坚持规范和创新并举、产业与行业并重,培育农民合作社11006个,成员数达45.42万人,经营总收入实现51.64亿元。

随着成都都市现代农业的进程加快,家庭农场也成为推动该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目前,成都市家庭农场总量已达到13190家,产业覆盖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村旅游、农耕文化传播等农业农村各个领域,有力激发了农民创业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为发挥集体“统”的功能作用,近年来,成都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坚持以深化改革为抓手,探索创新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带农增收致富、增加农民收入。2021年,成都全市农村集体资产达到341.47亿元、集体总收入达到55.95亿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12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81:1。

按照规划,到2025年,成都将新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1500家、家庭农场2800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突破4万元。

▲智能喷灌。(央广网发 新津区供图)

▲无人收割机。(央广网发 新津区供图)

进一步夯实“藏粮于地”

“十化同步”助推“天府粮仓”进阶

围绕现代经营体系,日前印发的《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提出,将突出土地股份化,大力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核心的“农业共营制”,强化利益联结,探索保底分红、二次返利、购买保险、风险补助、应急资金支持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以专业化从事粮油规模化生产经营为主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小农户融入粮油生产全产业链,努力实现每个产业带、产业园区有若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一带十园百片”区域内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职业经理人覆盖面要达100%。

“农业共营制”的大力推广,将进一步夯实“藏粮于地”。

在成都,粮食规模化生产经营面积迅速提升,种粮大户群体不断扩大。今年,该市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突破120万亩,培养种粮大户1744个。在养殖方面,成都现有畜禽养殖大户9500余家,创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场140余家,为成都市猪肉、鸡蛋等主要畜产品保供提供重要基础和支撑。

同时,2万多名持证农业职业经理人也是成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他们活跃在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了农村“谁来种田”“谁来种粮”“谁来服务”等一系列问题,改变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在本次农民体育健身大赛中,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农村工匠、返乡创业大学生、农业职业经理人、农机手、农产品营销大户、农业行业协会、脱贫致富带头人、供销合作社、农村科派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队也参与其中,在比赛中礼赞丰收、展示风采。

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布局中,成都提出“十化同步”,将打造形成农田标准化、土地股份化、生产规模化、品种优质化、全程机械化、主体职业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数字化、效益多元化的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核心区。

在这里,正在进阶的“天府粮仓”,将为广大农民群众和“三农”工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