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数据显示,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6%,增速比9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引擎作用依旧明显。

在高质量发展开新局之时,成都迎来针对建设制造强市这一“市之大事”的部署。

11月18日,成都市召开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提出要深刻认识制造强市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清醒认识自身推进制造强市的优势基础和短板弱项。

从“极端重要性”“现实紧迫性”等字眼,不难看出,做大做优做强制造业,成为成都兼顾“稳”与“进”的关键一招,将其视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赢得竞争主动、维护经济安全的关键所在。

为将制造强市目标真正立起来,在这次大会上,成都提出聚焦“强主体”、聚焦“强创新”、聚焦“强空间”、聚焦“强人才”、聚焦“强配套”等更实举措要求。

从目标立起来到措施实起来,再到合力汇起来,一系列的部署都将建设制造强市纳入大事日程。

放大“比较优势”,寻找以“强”破局之道

认清优势,才能把握机遇、谋求胜势。向来重视发展制造业的成都,始终着力将这一基因深植,前有蜀锦、蜀绣、漆器等发达手工业,后有神舟号载人飞船、国产大飞机C919等大国重器上装载的“成都造”,“成都制造”正向“成都智造”转变。

当下,成都已构建起涵盖38个大类、184个小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先进制造业城市发展指数居全国第8。而在此前3轮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中,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集群,成都市、德阳市高端能源装备集群,成渝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集群均已入选,在这一“国家队”选拔赛中脱颖而出。

事实上,产业集群的“磁石效应”也正持续释放。目前,成都已形成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个万亿级和航空航天、高端软件等8个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国家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重要基地,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

在此基础上,成渝地区区域协作协同不断深入,算力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的加快转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强力支撑,都将成为成都建设制造强市进程中锻长板、扬优势的发力支点。

“制造强市”目标下,成都多次强调“比较优势”的重要性,就是寻找“强”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全力突破“软肋”,立下四个“跃升”目标

在“长板理论”与“木桶理论”辩证思考中,优势与短板如同硬币的两面,任何一方都不可忽视。清楚短板,才能提升制造业“木桶容量”。

从此次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大会的相关部署来看,补短板指向亦很明显。

针对占据价值链高端的核心制造环节偏少的问题,成都提出要锚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加快高端制造演进,强化智能制造赋能,创新绿色制造示范,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力量,推动制造业各领域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端、特别是前端再延伸。

针对产业发展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的实际情况,成都提出要聚焦“强配套”,专业高效赋能产业提质升级,更好发挥基金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作用,着力提升线上线下供需对接效率,加快引育一批要素配置力强的供应链综合服务商,不断完善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领军人才等“5+N”产业生态。

为了巩固并扩大规模,成都要求聚焦“强主体”,引优育强促进产业夯基固本,增强链主企业竞争力和带动力,做优做强专精特新企业,加大上市公司培育力度,支持中小微企业提升科技创新力、核心竞争力、市场拓展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为了形成新的优势制造能力,成都提出要聚焦“强创新”、聚焦“强人才”。前者意在破解转化难题,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后者则着力打造一支数量充沛、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制造业人才队伍,一是向创新要动能,二是向人才要潜能。

如果说“强主体”是固根本的举措,“强创新”和“强人才”就是着力蓄积“进”的动能。

回溯过去,经过多年培育发展,成都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产业基础良好、科技创新资源富集、要素成本优势明显,具备制造强市建设良好基础。

面向未来,在成都制造强市的蓝图中,到2025年,要力争实现制造业规模总量跃升、创新能力跃升、产业集群跃升、产业生态跃升。四个“跃升”目标的已然清晰,“目标立起来、措施实起来、合力汇起来”的要求已经明确,如何讲好成都制造故事,还需计长远,真抓实干,系统重构产业体系新的“四梁八柱”、整体重塑城市竞争新的比较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实力。(文/盘和林)

编辑:王颖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