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8月4日消息(记者张江元 李腾飞 马喆)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赴云南考察调研,对云南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云南发展擘画蓝图、指明方向。

云南各族干部群众牢记总书记嘱托,凝心聚力,共同奋斗,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在临沧市双江县大荒田村的种植基地里,傣族村民俸玉玲一边采摘火龙果,一边带领游客体验田园乐趣。

俸玉玲:收入就比以前高了好多,种了火龙果,一年大概收入20多万。

大荒田村是傣族、拉祜族、布朗族等6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这里特色产业鲜明、民族风情浓郁。发展旅游后,不少村民成了向导、司机。

大荒田村党总支书记范世军:十年前我们的(人均)收入只是1000多元,通过发展产业以后,我们现在(人均收入)已经到了16000多元。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市清水乡司莫拉佤族村考察,了解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情况。

习近平:在过去共同努力的基础上,已经实现脱贫并且向新的发展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之后我们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增加收入、改善民生。

云南把脱贫攻坚作为发展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到2020年底,全省93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其中,独龙族等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族脱贫。对接乡村振兴,云南部署实施了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

云南省乡村振兴局局长黄云波:对人均收入一万元以下的脱贫家庭做实“一对一”的帮扶方案,确保到2024年,脱贫家庭收入上一个大台阶,生产生活大改善。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这几天,环滇池观鸟节正在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举行。

昆明市民李继明:最近这10年来,水质逐步恢复了。现在滇池水清了、草绿了,树也长起来了,珍稀的彩鹮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考察时强调,一定要摒弃过去那种以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做法。要继续抓下去,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把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持续推进滇池保护和治理。今年6月,滇池沿岸违规违建问题基本整改到位。今年年底,环滇池生态廊道将全面建成。

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余波:以前围湖造田,建筑了防浪堤。现在为了生态保护,把防浪堤拆除了,使湖体和湖滨带进行一个交汇,就形成了湿地。

十年来,云南共投入1026.5亿元用于滇池、洱海等九大高原湖泊的保护和治理。统筹推进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云南全省优良水体比例达89.6%,十年提升了34.5个百分点。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阿泽新:全面启动“湖泊革命”攻坚战,坚持“退、减、调、治、管”多措并举,真正在治湖理念、治湖措施、体制机制上来一场革命。

十年来,云南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1万亿元。2021年,云南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万元和1.4万元,分别比2012年翻了一番。

云南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徐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全力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建设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编辑:李岸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