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莹、于也童、李恒

  八位女战士相互搀扶,眼神坚毅,稳步走向大浪滔滔的江水之中……这幅名为《八女投江》的革命历史画创作于1957年,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64年后,一幅高约4.5米、宽约2米的《八女投江》局部图,在由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中共鲁迅美术学院委员会主办,中共沈阳音乐学院委员会、中共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委员会协办的“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上再度亮相,吸引着参观者的目光。
《八女投江》
  《黄河大合唱》《白毛女》《南泥湾》……这些激荡了几代人青春的经典作品,它们的创作者几乎都来自鲁迅艺术学院。从延安到东北,这所中国共产党创立的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中,诞生了大批经典艺术杰作,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更凝结出了宝贵的“鲁艺精神”。
  “鲁艺精神”曾将无数中国人从精神奴役的伤痛中唤醒,歌唱过人民群众每一个奋斗和实践的瞬间,更在今天的教育和创作中不断挥洒,成为描绘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鲜亮底色。建党百年之际,鲁艺人仍在路上,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力量。
 “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鲁迅美术学院提供)
  生于烽火为抗战怒吼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化和旅游部将推出包括《白毛女》在内的三百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重温党史故事,探寻百年风华。
  “《白毛女》这样的经典作品已经公演了很多遍了,但每一次都能感受到观众强烈的热情,鲁艺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这样,凝聚着能穿越时空的力量。”沈阳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主任张策说。
文化部复排新版歌剧《白毛女》(2015年新华社记者梁旭摄)
  时光倒流回1938年的延安,那是鲁迅艺术学院最初诞生的地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很多有志之士从全国各地如潮水般涌入延安。1938年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明确了文化在民族复兴中的强大力量,提出要建立艺术学院。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正式创立。没有校舍、没有教材,却有最热情的学生。曾任延安鲁艺教员的蔡若虹曾这样回忆那段虽艰苦但激情燃烧的岁月:“吃的是粗糙的小米,穿的是旧衣草鞋,住的是潮湿的窑洞,可是伙伴们的精神状态却完全和艰苦的生活相反,非常乐观。”
  “文艺为了谁?又怎么为?”1942年在延安召开的文艺座谈会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的文艺,是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著名作曲家、同时也是老鲁艺人的傅庚辰说:“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这也是所有鲁艺人一直不变的情怀。”
  战火硝烟年代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无数鲁艺人以笔为枪,将炽热的爱国情怀以艺术形式呈现。彼时的延安,也俨然一座“歌咏之城”,各种经典作品井喷式爆发出来,《黄河大合唱》《延安颂》……昂扬的歌声激荡在小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幅幅版画和一部部戏剧,无一不似利刃刺向敌人、如号角唤醒人民、像火炬照亮黑暗。
  延安鲁迅文艺学院合唱队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郑景康摄 
  呼应时代召唤唱响人民心声
  轻触LED屏幕,戴上悬置上方的耳机,倾听来自“沈音”的经典歌声;近距离观看舞台剧的戏服,感受来自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光影;欣赏一幅幅版画、国画,触摸专属于“鲁美”的色彩……走进《鲁艺在东北》文献展,记忆便被拉回那个印记鲜明的年代。
  战火淬炼,凤凰涅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艺又迈上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根据中共中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鲁艺师生从延安出发,向东北挺进。后来几经辗转,最终扎根于辽东大地,并于新中国成立后在沈阳分立为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院校和院团。
  “这一时期,老艺术家们在最简陋的条件下,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创作了大量精品力作,反映了抗战历史、创业历史、改革历史等不同时期的生活面貌和人的精神风貌。”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说。
  鲁迅美术学院党委书记王慎十向来宾介绍展览
  很多老鲁艺人把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风格带到了新学校。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鲁艺在沈阳恢复办学,继承离开延安时的校名“鲁迅文艺学院”。当时在鲁迅文艺学院美术部任教的王曼硕带领师生把又脏又臭的马棚改造成素描课教室,在校舍后面垦荒种地、养猪种菜,度过了一段艰苦时期。
  从延安到东北,鲁艺人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他们创作了大批经典艺术作品,培养了大量革命文艺工作者。
  20世纪60年代雕塑系集体创作的哈尔滨防洪纪念塔、70年代的沈阳中山广场群雕及90年代的“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和外墙组雕等,都成了鲁艺在东北发展期间不可磨灭的记忆。
  今年已年近九旬的鲁迅美术学院教授王绪阳,16岁就进入东北鲁艺美术部学习,他绘制的连环画作品《童工》和《我要读书》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真实再现了旧时代东北农村的面貌,生动塑造了高玉宝等感人的艺术形象,以一种独特的平易近人的风格吸引读者,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艺术创作要与时代同步。”王绪阳说,“要知道人民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这是我们鲁艺人必须担负的道义,更是鲁艺人心中不灭的精神。”
  1953年,刘荣夫老师在工作室为战斗英雄塑像 
  回声悠扬精神不朽
  红旗猎猎宛若燃烧的火焰,红旗下,全国56个民族和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解放军指战员、新社会阶层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共同围绕在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鲜红旗帜下,每个人的表情都坚毅而充满希望……“鲁艺在东北”精品文献展的展厅中,一件小型雕塑样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鲁迅美术学院为中央党校旗帜广场创作的大型组雕《旗帜》。
  多年来,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等在辽鲁艺后代始终秉承鲁艺精神,坚持打造红色艺术教育基地。自觉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中,为东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方舞台,百年风华。鲁艺人脚步未停、初心不变,于文艺舞台同声共振,唱响庆祝建党百年主旋律。
  沈阳音乐学院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着手准备大型艺术实践系列活动《百年卓越》,通过经典寻访、音乐专题片、舞台演出、系列展览等多种形式,认真做好“音乐中的党史”这篇文章。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也积极筹备大型原创话剧《北上》,用艺术精品为建党百年献礼。
  “文化自信,是我们党一路走来一直秉持着的精神动力。鲁艺精神既是一种鲜明的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也是一种进步的学术态度与教育信仰。新时代新征程,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鲁艺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不忘初心,永不止步,让文化迸发出更大的力量。”王慎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