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匡廷云 |
|
|
中广网 03月28日 10:56 |
|
匡廷云教授,女,7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和生物化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
1962年苏联国立莫斯科大学生物系,获哲学博士学位(Ph.D.); 1981-1982年 在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植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被授予“卓越的访问教授”证书; 1962至今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所学位评定委员会主任;曾先后担任三届副所长; 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理事长; 2003年当选为中国植物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0年当选为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200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副主任; 现任国家生物膜及膜工程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植物生理生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国家瞬态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国家动态与稳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植物学报》名誉主编 1997年当选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
主要成果和贡献
匡廷云教授长期从事光合作用的研究。她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做出了系统的、创新性的成果:首次证明含叶绿素21KD蛋白是光系统I长波荧光发射的最初来源;提出了光合膜上PSII上外周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体磷酸化之后,或在Mg2+作用下,在膜上不同方向迁移的规律 ;解析出光合膜光系统II内周捕光叶绿素a蛋白复合体CP43和CP47的园二色光谱,并提出了CP43和CP47之间能量传递模型;首次证明了发育不完善的类囊体膜不能合成高电位的细胞色素b559。揭示了不同类型植物类囊体膜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种类和组成的多样性 ;第一次发现光合膜光系统II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的组氨酸残基在强光下受到光照破坏;发现原初电子受体去镁叶绿素受到光照破坏,提出了光合作用反应中心第二条电子传递链的光保护假设等;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2.72Å分辨率的晶体结构(匡及其领导的研究小组的主要贡献在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分离、纯化了LHC-II,为结晶及空间结构的解析打下了物质基础);在光合作用联系农业方面,揭示了中国超级杂交稻超高产的光合生理特性;成功地利用光合指标与育种单位合作,获得了几个高光效高产的大豆品种;发现C3植物中C4途径酶基因表达的时控规律等。
匡廷云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项及中国科学院奖等多项。她作为我国第一批启动的“973”《光合作用高效光能转化机理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为推进了我国光合作用研究,并走向世界的前沿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被科技部评为《973》项目优秀代表。匡教授于1998年在第十一届国际光合作用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光合作用研究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是非洲、亚洲、大洋洲地区的两个代表之一。
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 200余篇,受到国内外同行广泛的关注。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她曾两次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为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被评为全国科协科普先进工作者,北京市科普形象大使,在科普教育中作出了重要贡献。还多次被评为院级和中央机关优秀党员;被评为全国城镇巾国建功标兵、中科院巾国建功标兵;被评为中央国家机关十杰妇女。她热爱祖国,治学严谨。
获奖情况
“光合膜的结构与光能分配及转化效率的研究”于1987年获国家科委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光合膜的结构与光能分配及转化效率的研究”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颁发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光合固氮放氢的偶联及光系统II的研究于 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颁发中科院“六五”攻关工作奖一等奖 “大豆光呼吸抑制亚硫酸氢钠的应用技术及效果”于1982年获黑龙江省政府颁发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改进奖二等奖 “色素蛋白复合体的结构与功能及其调控于1990年获中科院颁发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叶绿体膜的显微、超微超分子结构与功能及其应用的研究”于1993年 获中科院颁发中科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
|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编:张春梅 |
|
|
|
【中国移动用户请拨打 125904567 进入都市炫彩乐园,让我们带着你的耳朵去旅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