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3日消息(记者安红丽)彰显教育成就,分析教育热点。由央广网主办的“教育之声”特别节目《对话高考》邀请知名高校老师、高考研究专家等,对大家关注的高考备考、高考改革、高校政策等话题进行讨论和解读。

今天,我们节目请到的是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孙志良,欢迎您孙院长!今天孙老师做客我们演播室,也是针对2021年的高考热点话题进行分析和解读,从最专业的角度,来解答当下最热门的有关高考的问题。

 

1.近几年新高考改革陆续在全国各省市分批落地,请您总体谈一谈我国推进新高考改革的意义。

高考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也是促进社会流动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逐步形成了公平竞争、公正选拔的社会共识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可以说,这四十多年来,高考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同时,高考自身的改革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从80年代的“文6理7”,也就是文考6科,理考7科;到90年代的“3+2”,语数外必考,文考政史,理考理化;再到90年代末,广东试点的“3+X”,语数外必考,政史地理化生任选1-2门,后来演变成了我们比较熟悉的“3+文综/理综”。

这一次高考改革是从2014年开始的,这次改革是党中央谋划部署的最全面、最系统、最深刻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以不分文理、选课走班、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标志,这次改革实行的“两依据、一参考”的招生模式,让“学生多选”“评价多元”“高校高中联动”成为常态。无论是第一批、第二批的“3+3”模式,还是第三批的“3+1+2”模式,都有效激发了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一,这次高考改革促进高等学校担当教育引领作用。此次高考改革,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高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特色和培养需要确定选考科目要求。同时,无论是“专业+院校”还是“院校专业组+专业”的投档录取方式,高校各专业建设水平及人才培养要求的差异性都将在招生中予以体现。高校若要保持竞争力,必须加强专业建设,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培养方式。经过两批改革试点的实践,各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和加强专业宣传的动力明显增强,各学院专业教师纷纷走向中学,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和学校特色,从而促进了高校对基础教育的良性引领作用的发挥。

第二,这次高考改革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在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校在教学安排、课程设置等方面有了更多的自主权,有助于实现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发展。在课程设置上,高中学校可以在选修课程,特别是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上形成鲜明特色;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选择情况和师资情况,在必修课程的教学上形成特色,建设精品课程,有利于特色高中的建设和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

第三,这次高考改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增强学生的选择性是高考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和改革目标。对于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学生可以文理混搭选课,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文科和理科思维能力的融合碰撞,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实现全面发展。高考的统一考试科目与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结合,有利于学生实现共同基础上的有差异、个性化的发展。

2.我们知道天津市新高考改革已经于2020年,也就是去年落地,请您谈一谈天津新高考改革有什么特点以及实施的效果如何。

天津于2016年与北京市、山东省、海南省被确定为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改革方案与第一批试点上海和浙江相同,实行“不分文理”“3+3”的考试招生模式。我市高考改革从2017年高一年级开始实施,2020年,高考改革已全面平稳落地。回过头来看,天津高考改革呈现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是改革整体呈现“稳”。“稳”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方案制定注重“全面”。在制定改革方案时经过了充分论证,广泛征求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考生及家长等多方意见,借鉴了上海、浙江的经验。同时,充分结合了本市实际。因此,方案出台得到了社会认可,改革也取得了非常好地效果。另一方面是实施过程突出“联动”。在方案具体落地的过程中,实行市区校三级培训,逐级认真研究落实;高校按要求提出选考科目要求,各区各中学认真开展选课走班,很多学校都开齐了20种选择,高校、中学联动;考生家长清楚政策规则,保证了方案的平稳落地。

第二是改革宣传力度“大”。2020年是高考改革落地之年,又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实施考试招生工作,考虑到两项工作叠加带来的困难,我们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了宣传力度。一是提前讲。在方案出台后,措施实施前,先把政策讲清楚,把规则讲明白,共发布关于政策解读和志愿填报的4个视频,实施了招办主任、中学校长、班主任、考生、家长志愿填报培训覆盖面“五个100%”的培训策略。二是实时讲。自填报志愿前7天开始,每日进行政策解读;填报志愿期间,对于考生关心的问题,通过发布温馨提示或者小贴士向社会进行公告,又连续七天发布小贴士,让考生明明白白填志愿。录取期间,开辟“向群众汇报”专栏,每一阶段完成后,及时发布录取基本情况,得到社会好评。三是全方位讲。在市教委、市考试院官方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媒体现场采访,邀请高校和中学专家讲解,高校招办主任走进直播间等,以纸媒、新媒体、直播等多种形式,从各种角度进行政策宣讲,极大降低了考生和家长的焦虑。

第三是高考综合改革模拟“实”。2020年,实施了一次适应性测试、两次模拟填报、一次模拟录取,长期开放志愿辅助系统。通过适应性考试渗透了试卷结构、试题难度;通过模拟报志愿,让考生充分熟悉流程,了解政策;通过模拟录取,与高校形成对接;通过志愿辅助系统,帮助考生完成从千计到百计,再到十计的专业组志愿筛选过程。通过全流程模拟,让教师和考生对改革后的变化更加理解和熟悉。

第四是高考综合改革效果“好”。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考生志愿填报均衡。考生分数分布均衡,区分度较好,本科批A阶段一次性全部投满,志愿充足率100%,没有高分考生滑档的情况。二是院校位置分布保持基本稳定。虽然首年实行文理不分科,采用了院校专业组投档录取模式,但院校的基本位次与往年没有大的起伏;院校不同专业组之间的分数差异不大,考生与院校匹配度较高。三是录取结束后社会反响较好。无论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考试,还是志愿填报和录取,从高校、中学到考生和家长对改革首年所提供的信息均表示满意,对于录取的结果都比较满意。录取结束后,社会稳定,实现了考生和高校的双满意。

3.随着我们第一批、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的陆续落地,2021年,也就是今年,又有八个省份将要迎来改革落地,那么您认为高考改革未来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呢?

新高考改革从2014年启动到现在,已经是第七个年头,当然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教育,尤其是高考,它是有一定的周期性的。而且,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一些高中学校软硬件条件与六选三改革要求还不适应等等。在坚持正确方向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去解决现实的问题。虽然,有一些我们在改革之初的设想,目前可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但是改革的发展是符合建设高等教育体系的要求的,在逐步探索和推进中也有所显现。

第一,教育理念与实践由育“分”为纲将向育人为本转变。改革一直在深化考试内容,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寻求突破。同时,为应对考生选考而进行的生涯规划教育在逐步深入,让兴趣、特长与专业联系更加紧密,让职业与爱好联系更加紧密,让生活与职业联系更加紧密,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以育人为中心的高考改革,将成为今后进一步推进的方向。

第二,高校与高中将由分数对接向人的互动连接转变。原有的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主要依靠分数对接。新的高考模式会引导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关系发生变革,高校不再是简单地接收通过高考分数被动选上来的人才。更多的高校走向中学,更多的中学生走进高校,高校从面对冷冰冰的分,已经开始面对活生生的人。未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将会从单纯的分数对接,走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对接、专业学习基础的双向连接。

第三,录取由关注结果评价将向关注过程评价转变。以终结性考试分数作为录取依据是我国高考制度在一定阶段内维护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保障,但关注过程的评价方式已经开始萌芽。尽管如今的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但综合素质评价的意义和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尤其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后,党委和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五类主体联动,大中小幼不同学段贯通,为深入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营造了更好的环境,提供了更实的抓手。

4.作为考试机构的领导,对继续推进高考改革,做好招生考试工作,您还有什么要向我们观众朋友们说的?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更好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更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教育考试招生制度自信。作为考试机构,我们也会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价值取向,始终坚持科学选才的基本要求,续写高考改革的新篇章,这也是新的时代赋予我们新的使命、新的责任。

编辑:马悦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