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1月23日消息 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创办于1993年,秉承“做豪迈的中国人”校训,确立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学校用国际化的模式培育了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跨时代人才。家国情怀在这里孕育,世纪学子从这里走上世界舞台。

传承传统文化树立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而璀璨的文学经典,学生从小浸润其中,无形之中便树立了文化自信。二十一国际学校坚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1-6年级重在“诵读”,开设“经典诵读”课程,包括《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千字文》。7-9年级重在“品读”,把语文教学分成了基础语文、基础阅读、名著阅读、古诗词阅读、文言阅读等模块,安排经典诵读、名著阅读的固定时段。10-12年级重在“研读”,教师设计阅读任务,定期开展文学名著阅读交流课。此外开设常规读书会,充实文学书籍,为学生提供触手可得的阅读机会。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溯源华夏文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学校坚持研学旅行,培养学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学校开设了一贯制研学课程,1—5年级为“京内主题研学”,每年六个主题,每月一次,学生5年内走遍京内的博物馆、科技馆、历史古迹等;6—9年级为“国内文化研学”,每学期1次,包括武汉线、齐鲁线、西安线、上海线……学生走进祖国名山大川,溯源华夏文明;10—12年级为“世界文明研学”,学生走出国门,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对比中外文化,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另外,学校坚持红色课堂,为学生敲响历史警钟。学校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等历史教育。每年9月18日前夕,历史、语文、政治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为同学们解读中华儿女浴血奋战,抗击日寇的民族奋斗史,激励将来要走出国门的学子牢记历史,留学报国。此外研学线路也设置了红色基地,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学子们看到先辈为民族独立做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悲愤之情、奋发之意喷薄而出。

学校开设电影课堂,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优秀影片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为1—12年级的学生筛选100部优秀影片,每个年级每月观看一部,包含《集结号》《战狼》《湄公河行动》等大量红色电影,营造了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

追寻党的足迹拓展爱国教育校外实践领域

学校始终把学生中国灵魂的培养放在首位,营造了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文化。学校邀请周秉德女士、罗援将军等举办讲座,组织学生前往天津邓颖超纪念馆、南开中学、江苏淮安,追寻总理足迹。其次是党建带动团建,创设“基地教育”模式: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前往“抗日战争纪念馆”,举行退队建团仪式;组织学生前往天安门参加升旗仪式,增强爱国情怀;组织学生前往国家博物馆,参观“伟大的变革”大型展览,了解国家发展历程;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先锋岗活动,向人民英雄致敬。最后,党建带动学生会工作,创设“实践教育”模式。学生会在党委的带领下,创设了独具特色的“实践教育”模式。其中,组织学生走进社区服务中心、银行机构、高校研究院、知名企业生产线,帮助其了解我国蓬勃发展的社会现状,对未来生涯进行规划。

(学校供图,央广网发)

二十一世纪学校学子以各种形式诠释了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海淀区中学生辩论赛、“中国少年说”中学生辩论赛、“中关村杯”国际中学生华语辩论赛等赛事中,学校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同学们在备赛、 参赛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高中学生独立组织公益活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弘扬正能量,成为一股清流。爱心支教社连续多年暑假前往河南,陪伴留守儿童,捐献文具书籍。很多学生的公益活动涉及环保、医疗、教育等方面,培养了公民意识与责任担当,力争成为新时代豪迈的中国人。

编辑:冯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