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19日消息 高等教育体系下,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始终是热门话题,近年来随着新高考改革的逐步落地,越来越多的省份加入到了高考改革的行列中来。我们通过主题为《新高考背景下的招生录取与培养》的论坛环节来深入探讨这一话题。本次论坛的嘉宾是: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主任白菲老师,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刘日升老师,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张瑞老师,以及北京外国语大学本科招生办副主任徐丽莉老师。

白菲(企业供图,央广网发)

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主任白菲介绍,新高考改革给高校同样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面向新高考,在招生宣传、招生录取和人才评价模式上做出一些改进和创新。

首先,新高考改革是按照专业或者专业组加院校的模式来录取的,考生的关注点从学校转移到了专业,高校在做招生宣传的时候也要做出相应调整。在这样的模式下,近几年学校也加强了对于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的宣传。

在招生录取方面,学校现在进行的是分类考试。对于高校而言,首先要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客观规律,科学制定招生的专业和选考科目,同时也要判定各个省不同选考科目组的有效生源情况,来获得最优的生源质量。当然,入学后在培养方案上也要进行调整,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未来,学校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苦练内功,加快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加快人才培养水平。二是需要拓宽招生宣传渠道,提高招生宣传效率。

谈到“如何利用好网络新媒体的优势来扩大高校的品牌影响力”这一问题,白菲老师指出,受疫情的影响,高校线下宣传都不同程度受到了限制,而新媒体有非常明显的特征,比如传播方式更新、速度更快、内容形式丰富多样,而且互动性很强,给学校提供非常好的自我推荐的途径。所以,现在高校招生采用线上线下并行,以及新老媒体交融的形式,这是高校提高招生宣传效率最常见的做法之一。

学校每年还会进行新生调查,这从这两年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获得中国农大信息的主要途径还是学校官网和官微,所以,学校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建设。比如学校网站改版后更加现代化,使用起来更方便。同时学校加强微信的推送,让更多人更全面了解中国农业大学。另外学校也开设了微信视频号、微信小程序,全方位通过移动端的社交软件和大家建立互动。近年来,高考报名期间,学校更多采用QQ群、微信群与考生家长进行一对一互动,既缓解了传统方式拨打电话的压力,也极大提高了考生的满意度。

白菲老师表示,除了自身需要做一些努力之外,学校也必须借助新媒体的平台。学校会主动和官方门户网站、官媒进行合作,通过访谈、直播、投稿等方式来提高招生宣传和招生政策的传播度。学校还制作了一系列的招生宣传视频,包括客服讲座,名师化专业,以及校园开放日等,并在影响力大的线上平台进行推广宣发,通过这种方式来扩大学校影响力,推广科普现代农业科技知识。

除了这两方面,学校这几年很注意自身的形象升级,通过制作一些像H5、小视频等一系列新形式的内容来提高学校整体的品牌形象,提高生源质量。

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新生录取以后,高校更应发挥好自身的特点,培养真正助力祖国未来发展的新时代人才。白菲老师强调,中国农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学校也是以农学、生命科学、农业工程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和优势的,但是学校除了农学之外,还有工学、理学等7大学科门类,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6个学科获评A+,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六,是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所以在人才培养上也是底色鲜明,特色突出。

首先,学校以宽口径、厚基础作为培养的指导思想,在本科阶段淡化专业教育,强化通识教育,非常注重交叉融合,希望能够培养有宽广文化视野、有扎实专业基础、有卓越实践能力和全球适应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所以,学校首先建设核心课程体系,包括核心通识课、专业课、研讨课,通过课程给学生带来前沿领先的本科教学,这些课程全部都是由院士一类的顶级专家来授课的。

学校在人才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成才,我们实行自由宽松的转专业政策,自主开放的选课制度,还有非常完善的学业指导体系,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其所爱、学其所长,在个性化培养上非常突出。

同时,中国农业大学也有人才培养特区,通过长期计划、技术学科2.0实验班等形式,为国家急需人才的领域培养后备力量。简单来说,通过个性化培养、专家引领,科研训练,交叉融合的模式,培养出全面发展、知农爱农的新时代人才。

编辑:宋雪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