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萍乡9月3日消息(记者胡斐)初见杨辉,那张被大火毁去的容貌清晰可见,不免令人对他多了一些好奇;及至听到那背后的故事,见到他用那双残缺的手操作机器时,不禁心底升腾起一股敬意。即使事过境迁二十七年,但回忆起出事的那个夏夜,杨辉仍然觉得身上有火辣辣的疼痛感。

杨辉在检查卷筒机(央广网发 周双萍 摄)

那是个沉闷的夜晚,在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鸡冠山乡芦下村,一幢农舍里透出微弱的灯光。虽然停电了,但杨辉和姐姐仍点着煤油灯,在桌前奋笔疾书。还不到上学年龄的妹妹提着煤油灯去房间找东西,见妹妹好一会都没出来,杨辉不放心地跟进房间探寻情况。此时,妹妹因煤油灯操作不当致使房间着火,被吓得呆若木鸡。当时仅十岁的他一把将妹妹护在身后,并试图踩灭火星,却怎么也踩不灭,“砰”的一声巨响,一团火球腾空而起,将杨辉紧紧环绕。

烧伤面积达80%的杨辉被送往医院治疗,全身只剩下胸前一点“好皮肉”,每天九点,医生都要撕开纱布给伤口重新换药,而后就是长达六七个小时的剧痛。拼拼凑凑借来的钱很快花了个精光,而杨辉的伤情仍未见好转,即便是医院都打算放弃,劝家属接回家。“我的儿子,是差点死了两回啊!”说起当时的情形,母亲戴怀珍红了眼眶。

本就贫寒的家庭,像海上孤舟一般动荡飘摇。但母亲没有放弃杨辉,仍四处求医,得知某“赤脚医生”有偏方,她仿佛抓住了救命稻草,乞求给孩子一丝活下去的光亮。或许是误打误撞,或许是强烈的求生愿望,在持续不断吃药敷药半年多后,杨辉的命总算保住了,但眼睛、嘴部及大半张脸近乎毁容,双手的手指头也没了。

为了让杨辉能生活自理,母亲狠着心一步步逼他从头再来,哪怕一个看似简单的用筷子动作,于杨辉而言却是千难万难,一次次的徒劳无益,一次次的无能为力,一次次的万箭穿心,他哭,母亲也跟着哭。

杨辉在检查卷筒机(央广网发 杨娟 摄)

“一次不行,就试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甚至无数次。”康复之路,杨辉咬牙前行,不仅能生活自理,还学会了骑自行车、三轮车。

为了挣学费,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杨辉开始背着泡沫箱四处卖冰棍,在村里收啤酒瓶和废纸……小小少年执拗而不服输的身影,在弯弯的山道上不屈地跳动着。

2010年,杨辉与同为肢体二级残疾的江水华组建了家庭,并生育了三个健康活泼的孩子。同是天涯沦落人,两个重度残疾的人,加上三个孩子,以及年迈体弱的父母,生活的重担压得杨辉喘不过气来。2014年杨辉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五人享受了国家一系列优惠政策。

我命由我不由天。杨辉不甘心就这样躺在政策下坐享其成。“我也有手有脚,别人做得到,我也一定能做到!”他决定自主创业,利用自家房舍从事鞭炮纸筒加工,全家人都支持他坚持“不等不靠”的自救想法。他购置了一台卷筒机,因手部重度残疾,机器根本不听使唤。为了操控好机器,他付出了比常人多几倍的艰辛,汗水伴着泪水,最终成就了一名技艺娴熟的操作工。

诚实守信+勤劳勤勉,杨辉的业务慢慢壮大。2015年,他成功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拥有了10台卷筒机、送货车等专业生产设备,不但实现自家增收,还带动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三人就业,每人每年平均增收达10000元。

在自主创业的同时,杨辉还成为了村里的残疾人专职委员,被聘任为残疾人农家书屋管理员,他把帮残助残当做自己的事业,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助残志愿者,积极参加残疾志愿服务活动,担负起力所能及、服务他人的社会责任。

担任村残疾人专职委员以来,杨辉坚持定期走访残疾人家庭,积极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帮助解决各类问题,争做残疾人朋友的“贴心人”。“我想让更多人知道,残疾人不仅是需要帮助的人,也可以是帮助别人的人。”杨辉如是说。

大火虽然“烧”走杨辉的一段人生,让他历尽劫难,但37岁的他早已坦然自若,笑谈过去,畅想未来,和家人朋友相伴相依,过尽千帆走向幸福光明的对岸。

编辑:邓玉玲
原创版权禁止商业转载 授权>>
转载申请事宜以及报告非法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010-56807194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