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中队”的“加减乘除”

驻守雷锋故里的“学雷锋标兵中队”——武警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紧跟时代步伐做好“加减乘除”,60年如一日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在学习、践行、传播雷锋精神中,将学雷锋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涌现出一大批学雷锋先进典型。中队官兵被誉为“雷锋故里的活雷锋”。他们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雷锋,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雷锋精神,一种崇高境界、一面精神旗帜、一座道德丰碑。作为在雷锋故里学习生活的学子,理应更加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锋故居,从雷锋生命的起点探寻雷锋精神的实质……”初春,湖南望城的雷锋故居游人如织,一群大学生正聚在一名战士身边,听他讲述雷锋的故事。

“这不是‘雷锋中队’的‘红肩章’讲解员吗?”在此参观的一名细心群众发现,这名战士正是前不久到他们社区宣讲雷锋精神的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中士许浩斌。

这一天,驻地20名即将应征入伍的大学生走进这个被授予“全国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称号的中队,跟随60年如一日传承雷锋精神的中队官兵,一同追寻雷锋足迹、感悟雷锋精神。在这场与雷锋穿越时空的对话中,这些青年人的心灵之灯越拨越明、信仰之火越燃越旺……

“加”信仰力量,筑思想之基

走进中队营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雷锋雕像。那张始终微笑的年轻面孔不染纤尘,如一缕阳光时刻照耀着军营。

在这里,时时处处都能看到雷锋的“身影”:营院中,一侧的“雷锋文化墙”记录着中队官兵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历史点滴;营房内,从一楼到四楼随处可见习主席关于雷锋精神的论述以及雷锋日记摘录;宿舍里,战士们参与设计的雷锋头像生动逼真,《雷锋故事》摆放整齐,每名官兵的笔记本扉页上都写有雷锋格言……

“雷锋虽然离开了我们,可雷锋精神在我们中队却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传承,浸润滋养着一代代官兵。”记者跟随指导员欧阳智走进中队荣誉室看到,一个摆放着各式封皮日记本的展柜格外引人注目。“这是每名官兵都会收到的一份特殊礼物。”欧阳智介绍,每逢新兵入营、新排长到任等时机,大家都会收到这样一个日记本。展柜中,一篇题为《思想蜕变》的日记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当时还是新兵的许浩斌刚刚入营,正处于适应期的他不仅经常找各种借口逃避训练,还对思想政治教育、党史军史学习等提不起兴趣,一度令新训干部骨干头疼不已。来到中队后,在雷锋纪念馆上的第一堂教育课,让以前对雷锋只有浅薄认识的许浩斌第一次感受到雷锋精神的魅力。

第一次参加“大手牵小手”活动,受中队资助的小学生严娇送给他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幅画着一名武警战士牵着一个小女孩手的画,旁边写着“向武警叔叔致敬”几个字。看着用崇拜的眼神望着自己的严娇,许浩斌仿佛被一股暖流击中。那天,他在日记本里写道:“在这里,雷锋就像一个发光体,吸引着我一点一点向他靠近。”

“在乐于助人中寻找快乐,在爱岗敬业中收获成就”“学习雷锋精神是需要持之以恒的事,时时可学、处处可为”……总计30余万字、53本官兵续写的“雷锋日记”静静躺在展柜中。60年间,封面从油皮纸到红缎面,纸张从泛黄卷边到崭新如初,变的是样式,不变的是信仰。

“中队官兵始终把学雷锋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习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充分释放学习叠加效应。”在欧阳智看来,历经岁月的洗磨,雷锋的形象越发高大,犹如一座灯塔,为一代代官兵照亮前行的路。

“减”思想困惑,稳前行之舵

“雷锋为什么会做那么多好事”“他怎么会留下这么多的照片和日记”……有段时间,不少抹黑雷锋的言论甚嚣尘上,给部分官兵思想上带来不小的冲击。毋庸置疑,雷锋是真正的英雄,是不容玷污的精神图腾,可当质疑出现时,应该如何驱散官兵头脑中的“思想雾霾”,这令时任指导员罗天一挠头不已。

“雷锋之所以信念坚定,是因为他时刻不忘通过学习廓清思想迷雾,坚定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在一次交流谈话中,支队长杨涌将他多年来续写的“雷锋日记”赠送给罗天一,并语重心长地说:“有怀疑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理解得更加深刻。面对不良思潮的冲击,我们要带领官兵亲自寻找答案。”

以真相还原历史,以证据回应质疑。没有什么比雷锋生前友人的回忆更加令人信服——面对青年官兵们一道道求知若渴的目光,中队专门邀请雷锋生前工友、时年81岁的张建文老人来队,讲述他与雷锋之间的点滴过往。

“雷锋成为孤儿后,接受过很多人的无私帮助,他之所以坚持做好事,正是怀着感恩的心回报他人的一种体现。当年,我母亲病危,但我工资低,手头并无结余,他偷偷以我的名义给家里寄了钱……”

“雷锋入伍前在望城就已小有名气,牺牲前还是抚顺市的人大代表,因此才留下了这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当张建文老人用质朴真挚的话语逐渐勾勒描摹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雷锋时,质疑的声音逐渐消除。击水成波,击石成火;拨云见日,水落石出。在中队官兵心中,雷锋的故事愈发真实可信,雷锋的形象愈加清晰高大。

“青年官兵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需要砺练,必须帮助他们把稳前行之舵。”罗天一介绍,自2016年起,中队先后组织政治教员和理论骨干开展46场“答记者问”活动,帮助官兵及时廓清思想上的迷雾、拭去心灯上的浮尘,让官兵的思想航船在雷锋精神指引下破浪前行。

“乘”时代东风,继燎原之势

“哥哥,你就是雷锋吗?”在驻地乌山小学,雷锋精神宣讲授课刚结束,一位小朋友便跑到讲台旁,拉着中队义务讲解员、上等兵刘志豪的衣角天真地提问。看着孩子清澈的眼神,刘志豪先是一愣,随即笑着回答道:“我不是雷锋,但我会努力成为雷锋。”

自2008年起,中队官兵每年都会利用学雷锋纪念日、学校开放日等时机来到这所小学宣讲雷锋故事、传播雷锋精神。即使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官兵们也努力实现“云上”履约。

“身为雷锋故乡的兵,弘扬践行雷锋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欧阳智回忆道,中队上一任指导员在离任交接时反复叮嘱他,一个中队传承雷锋精神的力量是渺小的,但如果把自身作为雷锋精神的“发光体”去照亮他人,就能产生“乘法效应”,让雷锋精神以燎原之势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包括刘志豪在内,中队多名官兵都争着担任雷锋精神宣讲员。他们不仅在荣誉室讲解,还利用休息时间到驻地雷锋纪念馆、街道社区、学校及企业义务讲解。自1995年3月这支雷锋精神志愿宣讲队成立以来,该中队先后有80多人成为雷锋纪念馆义务讲解员,50多人被聘为校外班主任、辅导员,累计为数以百万计的省内外游客讲述雷锋故事,被当地群众誉为“雷锋故里的活雷锋”。

跟随刘志豪走进中队荣誉室,在满墙的奖牌锦旗和厚重的队史文物中,记者留意到,陈列柜里摆放着来自重庆总队执勤四支队石柱中队的一封信。这封信的主人,正是中队曾资助过的学生高坤。

2018年,高坤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微薄的工资无力支撑家庭的重负。中队了解情况后,将高坤纳入“雷锋基金”资助名单,支持他完成高中学业。

考上大学后,高坤携笔从戎,穿上了一身橄榄绿,那笔“雷锋基金”捐款是他入伍后的第一笔津贴。“因为接受过你们的帮助,所以我希望,能成为像你们一样的人,把雷锋精神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人。”

带着高坤的期望,中队与驻地街道办沟通后,将这笔捐款送到了与高坤当年有着同样遭遇的严娇姐弟手中。

“‘雷锋基金’由中队官兵自发成立,基金来源主要是官兵们自愿捐款和捡拾废品的收入。”刘志豪介绍,这些钱款全数用于资助贫困学生、看望慰问孤寡老人,目前已累计捐款60余万元,帮助30余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60余名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除”个人主义,聚集体之力

“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这是二级上士金铭初到中队时的直观感受。无论是暴雨中下水道堵塞,还是营区的一片纸屑,总是被人悄悄解决。

2021年,金铭从原单位调入该中队,想着自身素质突出,只要完成好本职工作,很快就能崭露头角,但一次大扫除让他转变了看法。

那天,当时还是中士的孙华东原本不需要参加大扫除,可在分配完打扫任务后,他自顾自地拿起扫把,加入到金铭所在班的卫生区开始打扫。

“你刚来中队还不太熟悉,咱们一起把任务完成好。”面对金铭的不解,孙华东就像在做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是为了中队好,能顺手做的我都做,大家都是这样的,雷锋当年也是这样的。”

“中队建设就像是分子,官兵就像是分母,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那么中队就会是一盘散沙。”这是中队长龙志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要坚决摒弃个人主义,所有人拧成一股绳,把分母变为1,这样才能让中队整体力量最大化。”

“轻装5公里跑进19分钟”“读完《习近平论强军兴军(三)》”“背诵雷锋纪念馆讲解词”……走进班宿舍,记者发现每名官兵的衣柜门上都贴着一张“雷锋传人——个人成长计划卡”,上面记录着每个人不同阶段的奋斗目标。翻看队务会记录可以发现,官兵们的阶段目标基本与中队阶段抓建目标相对应。

“个人目标只有融入集体目标才能有生机活力,集体目标也需要个人目标的叠加才能产生强大合力。”龙志鹏感慨道。正因为具有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集体意识,这个有着厚重历史的中队完成了一项又一项急难险重任务—— 2008年年初,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一次雨雪冰冻灾害袭击望城,中队官兵在天寒地冻中奋战一个多月,全力以赴保障受灾群众生活。2017年7月,湘江航电枢纽蔡家洲水电站水位告急,中队官兵奋战一昼夜,搬运沙袋8000余袋,为电站主机房筑起100多米长的防洪堤坝,迅速控制住险情,为国家挽回近亿元经济损失。2022年4月29日,望城区一栋居民自建房发生倒塌事故,作为第一支抵达现场的救援力量,中队官兵高效完成先期处置和封控警戒任务……

早操后,中队官兵唱起一支歌——《最美雷锋兵》:“我是一颗螺丝钉,我是一名武警兵,雷锋故里的雷锋兵。听党 指挥无限忠诚,作风优良献身使命……”这是中队几乎每天都会有的场景。

春天的晨曦里,一抹阳光拨开云层,洒在官兵身后雷锋紫铜雕像的脸上。雷锋那略带笑意的眼睛里,仿佛有道晶莹的光在闪动……

“雷锋中队”的“精神密码”

“到底什么是雷锋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

……

说起雷锋,不少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雷锋事迹听得不少,但故事中的雷锋形象太完美了,让人觉得不太真实、遥不可及。对此,新兵岳广建也有同感。尽管他早已把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雷锋精神牢记于心,但也仅限于熟悉那些字面上的表述。

2月20日,岳广建和其他29名即将下队的新兵来到湖南总队长沙支队望城中队,追寻雷锋足迹,寻找心中答案——

雷锋故居了解雷锋生平、雷锋学校聆听雷锋事迹、“雷锋中队”感悟雷锋精神……跟随中队官兵,他们边走边看边学,通过远的拉近、虚的变实,雷锋的形象愈发清晰。

“像雷锋一样生活,就能像雷锋一样收获;像雷锋一样照亮他人,就能像雷锋一样升华自己。”这是被问及“为什么要学雷锋”时,岳广建给出的答案。不久的将来,他和新战友们将前往不同的单位、不同的岗位,但他们决心做同样的选择、同样的事情——成为一名像雷锋一样的光荣战士。

固本:以真理之光照亮军旅之路

“袁班长,这是你的学习体会,带回去留个纪念吧!”去年9月的一个下午,就在二级上士袁阳背起行囊准备挥别服役8年的军营时,指导员欧阳智叫住了他,郑重地递给他3本装订整齐的理论学习笔记本。

打开本子,翻看自己写下的一篇篇学习笔记,袁阳仿佛又回到过去的日子。8年前,他从家乡的小县城来到中队,发现这里的老兵们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自己根本插不上嘴。

看出袁阳的尴尬,时任指导员廖汉平把他带到中队荣誉室,指着一本泛黄卷边的理论学习笔记本告诉他,当年,雷锋把革命理论视为粮食、武器和方向盘。岁月更迭,一代代官兵接过雷锋的枪,在持续学习理论中提升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袁阳跟随战友们的学习脚步,一段段读、一篇篇看,一旦心有所悟就随时记在笔记本上。几年下来,从两三行到两三页再到两三本,他的理论功底愈发扎实、思想认识愈发成熟,军政素质也不断提高。

“雷锋在煤油灯下读《毛泽东选集》,写下近20万字的学习笔记。他崇高思想境界的形成,源自他对革命理论的执着追求、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支队政委陈恢军说,“中队官兵始终坚持以钉钉子精神刻苦学习钻研党的创新理论,答好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考题,在严峻考验面前不迷失,在矛盾问题面前不退缩,在困难挫折面前不动摇。”

走进中队营区,图书室、读书角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论强军兴军》等理论著作,官兵在这里埋头苦读、学习思考;借助黑板报、墙报、饭堂小广播等“六小阵地”,大家踊跃话体会、谈心得;电子屏上,全天滚动播放着中队“理论学习之星”风采……

“为什么说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建军之本、强军之魂”、“如何理解既要敢于斗争,又要善于斗争”……宿舍内,记者点击触控学习机,进入中队正在开展的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要点考答环节。官兵轻点屏幕,在交流思考中进一步领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谛和魅力。点开中队学习网页,记者看到“理论学习计划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的时间、内容一一细化,由中队干部逐一检查批阅。

“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芒。”该支队支队长杨涌告诉记者,党的创新理论像磁场一样集聚起强大向心力,引导广大官兵筑牢信仰之基,以理论上的清醒确保政治上的坚定,人才培养呈现出生机勃勃、硕果累累的良好局面。

夯基:用螺丝钉精神扎根岗位建功

“上工时,雷锋会仔细观摩师傅的每个驾驶动作;收工后,他还对照《学员手册》上的技术规范和说明反复领会……”初春,团山湖广场上,雷锋曾驾驶过的拖拉机旁,中队“红肩章”讲解员许浩斌像往常一样义务宣讲雷锋在此奋斗的岁月,引得路人纷纷驻足聆听。

宣讲结束后,现场有群众发问:“你们平时训练那么辛苦,哪来的精力把雷锋的事迹挖掘得这么深入?”

“雷锋曾以螺丝钉自喻,要求自己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许浩斌微笑着解释,“他立志学英雄上战场,但终究没能走上战场,却在点滴小事中铸就了伟大,成为和平时期‘螺丝钉式的英雄’。我们也想和他一样,把每件小事做到最好,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多年来,中队所有官兵都把践行螺丝钉精神作为自己的履职准则。就拿义务讲解员来说,每名讲解员在“八小时外”投入备课、练习、宣讲的时间每年至少有1000个小时。他们不断打磨教案内容,反复练习授课宣讲,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延展雷锋事迹的深度和雷锋精神的厚度。

走进中队后勤班,记者看到墙上一张大号食谱格外醒目:“星期一,天气晴,最高气温12℃。当日训练内容:5公里武装越野、上肢力量训练。训练强度高,营养摄入以蛋白质为主。菜单:葱爆牛肉、白切鸡……”经询问得知,这张与训练计划表紧密相关的食谱出自中队司务长赵四超之手。

其实,赵四超接任司务长一职才一年出头,在此之前他是支队名声在外的驾驶能手,安全行车6年无违章、无事故。

“以前负责开车时,凡经我手的车我都会尽最大努力维护好。”赵四超回忆道,“现在既然担任了司务长,那我就争取干好这个活儿,就像雷锋当年立志当一名好工人、好战士那样。”

何为干好?用赵四超的话来说,就是多花心思、精力和时间。

在一次伙食保障满意率问卷调查中,针对“伙食计划缺乏依据、脱离实际”的问题,赵四超啃起了营养学、运动健身方面的书籍。为了制订详细的食谱,他开始学习使用办公软件,还特意参加了办公软件培训班。每次遇到难题,他都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司务长请教。历经大半年的精心准备,一份综合考虑驻地气候、训练强度、官兵口味等因素,包含40余种热食、10余种水果的营养食谱正式出炉。

“三分练七分吃,越练越有劲”“菜品味道比以前更好了”……看着满意度达100%的伙食问卷调查结果,赵四超备感欣慰的同时,不忘与战友探讨食谱下一步的改进方向。

去年,在支队组织的创(破)纪录比武中,中队“四小工”孙华东以10发子弹98环的优异成绩打破支队自动步枪精度射击纪录。新兵周高勇惊讶地说:“以前只知道孙班长是维修专家,没想到他还是神枪手。”

“搞训练,雷锋是精武标兵;开汽车,雷锋是驾驶能手;当班长,雷锋是带兵标杆。”探寻其中缘由,我们在孙华东续写的“雷锋日记”中找到了答案。

“任何岗位都是强军事业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岗位更迭,孙华东对“螺丝钉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无论身处何处,都要立足岗位刻苦钻研,把工作做到极致。”

如今,孙华东已走上班长岗位,成为一名基层带兵人。上任当天,他在日记中写道:“只有尽不到的责,没有带不好的兵。”

环顾四周,这个中队人人像雷锋;回望过去,这个中队以雷锋冲锋的姿态遂行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展望未来,中队官兵将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以新的姿态续写强军新篇章。

开新:靠坚强堡垒领航强军征程

作为一个地处偏远、规模较小的执勤中队,望城中队缘何能够屡创先进、荣誉满墙?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我愿做高山岩石之松,不做湖岸河旁之柳。我愿在暴风雨中——艰苦的斗争中锻炼自己,不愿在平平静静的日子里度过自己的一生。”

回眸60年来的闪光足迹,像雷锋那样始终锐意进取、不甘平凡、争取荣誉,是这个中队党支部一以贯之的信条和底色。

以平凡造就不凡,首要的就是燃旺组织炉火、淬炼坚强堡垒。中队一届届党支部班子坚持把组织制度当铁律来守,用纪律规矩塑形立样,做到“组织无处不在、规矩无人不严、党员无人不硬”,打造“强功能、聚合力”的过硬堡垒。

“5公里武装越野考核不及格,既影响个人形象,又耽误中队评先。”“查铺查哨手机未调至静音,影响了大家休息……”5年前,龙志鹏履新中队党支部副书记,第一次参加民主生活会,就遭到支委们毫不留情的批评。

一上任就挨批评,起初龙志鹏有些委屈:是不是想给我这个“新官”一个下马威?他翻看以往的党支部会议记录发现,这个中队历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挨批评是常事,“红脸”“出汗”更是屡见不鲜。

会后,龙志鹏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对照支委们提出的意见,逐条梳理反思,制定整改措施。这些措施提交到中队党支部后,得到大家认可。

前两年,由于中队担负试点任务,部分党团活动时间被占用。不少党员认为时间过去了就算了,时任中队党支部书记罗天一却态度坚决:“尽管任务繁重,但党支部还是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党支部不仅适时补过了组织生活,还围绕“如何正确处理大项任务与落实组织生活制度的关系”拿出了改进方案。

落实指示不含糊、遵守规矩不走样、服务官兵不掺假,是中队历任党支部班子严格遵守的铁律。他们时刻把党的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增强组织生活的原则性、战斗性,对上级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贯彻,对党的纪律规矩毫不含糊地恪守,对各项制度规定一丝不苟地落实,真正使基层党的组织生活和党员教育管理严起来、实起来。

以平凡造就不凡,关键是坚持按纲抓建、久久为功。

翻开中队的“日周月工作清单”,只见上面不仅有按照日、周、月顺序排列的表格,而且区分中队主官、排长、班长各自职责,并在表格对应的工作完成情况一栏中还相应标注了“√、△”等符号。

“它是帮我理清抓建思路的好帮手。”去年刚到任的指导员欧阳智告诉记者,到中队任职前,他曾一度担心处理不好陌生复杂的中队事务。有了这份清单,他很快便进入了角色。

中队党支部会议记录本上,每年年初的按纲抓建形势分析会上,总会列出当年的按纲建队“施工图”,上面明确标出了每一个项目的名称、标准以及时限等要素。在此基础上,他们还不断梳理其他单位的好经验、好做法,力争实现中队建设一年上一个新台阶。

薪火相传一甲子,时代内涵又日新,雷锋精神始终熠熠生辉、蓬勃鲜活。

“您看我们营区门口的那座雷锋雕像。”采访接近尾声,欧阳智对记者说,“雷锋右手捧书,左手摆臂,大步向前,我们中队官兵也像雷锋一样,一边在学习中成长,一边阔步与时代同行。”

正是这样坚定的步伐,带动“雷锋中队”的官兵不断走向他们人生的一个个“高光时刻”。他们在坚守中传承雷锋精神,在平凡中书写不凡业绩,以实际行动续写着新时代的雷锋故事,将雷锋精神根植在火热军营、播撒向祖国大地。

(央广网·军事频道 作者:孙崇峰 张雅雯 贺韦豪 阳映焜)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