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笑伟,中国作家协会第九、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副院长。从军30多年来,他用心用笔忠诚记录人民军队的辉煌历史,生动展现铁血军人的家国情怀,先后出版了《岁月青铜》《强军强军》《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等20余部著作,荣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第七届、第九届全军文艺新作品奖,第十一届全军文艺优秀作品奖,第八届徐迟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等多项文学大奖。

刘笑伟(本人提供)

对待热爱的文学创作

永葆一颗赤子之心

“五一”国际劳动节刚过,记者见到了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军旅作家刘笑伟。谈起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历程,刘笑伟回忆说,最初正是凭借写作方面的特长得以顺利参军,此后又因为军旅经历,才让他的诗作有了家国意识、英雄情怀,有了一种“青铜”般的光泽。

刘笑伟:我的家乡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因为石家庄有很多驻军,所以我从小就接触了军队院校、部队训练的场景。当时,我就对解放军的印象很好。我开始写作的时间比较早,初中的时候就开始发表作品,到高中的时候已经出版了诗集。我记得那一年有北京卫戍区的同志到我们石家庄招兵,他们对我发表的作品很感兴趣,我就因此入伍了。

1990年,19岁的刘笑伟携笔从戎来到北京卫戍区某团,新兵训练结束后不久,他就被选调到原军事教育学院宣传处担任报道员。那段时间里,在认真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刘笑伟几乎把业余时间都用来读书、写诗。当时很多战友不理解他,觉得大好时光,怎么天天憋在房间里写诗,但刘笑伟自己却乐在其中。因为他真心热爱诗歌创作,他也相信,坚持下去,必有所成。

刘笑伟:那时候,我是报道员,工作之余还喜欢写诗,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名军事记者和我说,一个人有爱好不容易,如果把自己的爱好一辈子坚持下去,必有所成,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刘笑伟出生在书香世家,受家庭影响,从少年时起他就很喜欢文学,喜欢读诗,尤其是古典诗词,后来,日积月累便开始尝试着自己写诗并投稿。刘笑伟告诉记者,文学源自生活,有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有灵魂的诗歌,所以入伍后,身为军人的他笔下的诗歌题材很自然变成了以军旅诗为主。

刘笑伟:我还记得大概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就读了大量的唐诗宋词,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就能够把李白那首很长的诗《蜀道难》背下来,而且现在我还能很熟练地背下来。我从喜欢阅读,到后来自己尝试着写旧体的诗词,再慢慢地向媒体投稿。

记者:您还记得发表的第一篇军旅题材的诗歌是什么吗?

刘笑伟:我第一篇军旅作品发表的时间是在1990年入伍以后,1990年正好赶上北京举办亚运会。我当时很有感触,就写了一首小诗《夜岗,我面向亚运村》,投给了原北京军区的《战友报》,编辑可能觉得题材不错,是一个新兵站岗时的感触,所以很快就发表了。

绿色军营为刘笑伟提供了创作素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也让他更加热爱自己身上的绿军装。于是,当战士的时候,刘笑伟逐渐有了一个梦想,那就是考军校,当军官,让自己在从军路上一直走下去。有梦想,才有远方。1992年,刘笑伟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和扎实的写作功底,如愿考上原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走进大学校园以后,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夜以继日地创作,汲取了大量专业知识,对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憧憬。

刘笑伟:军校生活为我打开了掌握知识的一扇窗户,而且当时我的心思比较专一,就是勤奋地写作、勤奋地学习。当时我系统地学习了新闻写作方面的知识,自己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图书馆,所以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创作了很多诗作,有的在《解放军文艺》等报刊发表。

十年驻港时光

将业余文学创作进行到底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1995年临近毕业时,一个机遇出现在刘笑伟的面前,我军组建驻香港部队要从全军院校遴选应届毕业生。经过层层推荐、筛选、考核,刘笑伟和另一位同学从原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系95届毕业生中成功入选。回忆起在驻香港部队走过的岁月,刘笑伟动情地说,那十年时光已经铭刻在他的生命中。

刘笑伟:我对驻香港部队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有很多,比如当时在深圳基地训练的时候,军营里种着很多紫荆花树。这些树虽然不是很高,但是非常漂亮,军营的特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就是当时的大雨和暴雨天气,1997年在我们进驻香港前后,从6月底开始就一直在下雨,有的战友数了数下雨的天数,结果连续下了15天,仿佛代表了中华民族150多年的屈辱史。1997年,香港被割让正好也是150多年,最后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了对香港恢复主权,应该说非常扬眉吐气。还有一个印象,我们进驻香港后,驻港部队官兵们的模范表现,以及遵纪守法的良好形象,香港市民对此反应非常好。此外,还有一些小事,比如,我们当时驻港部队的军营里有很多野生动物,战士们开车时一旦看到它们就会停下来,把这些野生动物保护得很好。像营区里的标语、口号,如“铸雄师劲旅,扬国威军威”,我至今也记忆犹新。

1997年7月1日,刘笑伟在香港拍照留念(本人提供)

1995年到2005年,刘笑伟在驻港部队政治部宣传处和深圳基地政治部工作,作为驻香港部队首任新闻干事,他承担了大量对外宣传报道任务,这也为他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在这十年里,刘笑伟笔耕不辍,先后发表了诗集《美丽的瞬间》《表情》《想象力》,长篇报告文学《梦醒时分》《世纪重任》,主编了《祖国,请检阅》《神圣的进驻》《神圣的使命》等新闻作品集,为弘扬爱国精神、彰显英雄气概,展示驻港部队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良好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笑伟:那时候,有关驻香港部队的新闻报道,我都参与了组织和写稿。这一段岁月对我的写作,甚至我的人生经历,都很重要。以至于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在梦中回到与驻香港部队相关的场景中。

刘笑伟出版的关于驻香港部队的作品(本人提供)

2006年,刘笑伟离开驻港部队调到军委政治机关工作,尽管工作非常繁忙,经常加班加点,但他仍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不断推出精品力作。采访中,谈起如何兼顾本职工作与文学创作,刘笑伟微笑着说,其实并不矛盾,时间都是挤出来的,唯有热爱和坚持可以战胜一切困难。在他看来,写作也是一种冲锋,需要用心去写,多写真挚的作品,去占领一座又一座阵地,把精神之旗插在时代之巅,让更多的人聆听到、感受到新时代的军旅雄风。

刘笑伟:我觉得,写作就是长征,每个写作的人都会遇到自己的“娄山关”“腊子口”“雪山草地”,但是如果你坚持下来,也一定会迎来自己的“云淡风轻”,自己的“红旗漫卷西风”。包括业余创作,坚持下去也会有很多好的作品。我一直在说,未来真正能够流传的,能够成为经典的军事文学作品、军旅诗的,可能并不是专业创作者创作的,而是由我们基层的官兵写出来的。他可能是导弹发射号手,也有可能是营长、指导员。只要继承了中国优秀军旅文学的传统,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创作出好的军旅文学作品、军旅诗作。

闪着“青铜”般光泽的诗作

今年是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讲起去延安参加鲁迅艺术学院成立85周年纪念大会的感受,刘笑伟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说,鲁迅艺术学院在烽火硝烟中诞生,是新中国文艺事业和很多文艺单位的“源头”,作为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这次能有幸去鲁院参观学习,对自己来说意义非凡。

刘笑伟:我们党在战争时期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还非常重视文艺工作,办起了像鲁迅艺术学院这样的院校,特别不容易。另外,从我个人来说,作为鲁迅文学奖的获奖者,又回到了鲁迅艺术学院,见到了鲁迅先生的长孙周令飞,我觉得很有意义。

2022年8月25日,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揭晓,刘笑伟的诗集《岁月青铜》荣登榜单。那天,亲朋好友几百条祝贺短信如潮水般涌向刘笑伟,他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作为回复:“鲁迅文学奖诗歌奖与其说是颁给了《岁月青铜》,不如说是颁给了所有坚守在业余文学创作阵地上的军旅诗人,更不如说是颁给了诗中所折射出的新时代强军事业和中国军人昂扬向上的精神。”刘笑伟告诉记者,对他而言,荣获鲁迅文学奖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时刻提醒他要在军旅诗的创作上不断前进,创作出无愧于伟大时代、无愧于强军兴军事业、无愧于广大官兵期待的优秀军旅诗作。

刘笑伟: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军召开了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人民军队浴火重生、凤凰涅槃,重整行装再出发。在这样的新时代,需要文学作品来反映。一位作家如果创作的作品中没有时代的风云之气,就不能在历史上、文学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2022年11月,刘笑伟参加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仪式(本人提供)

获奖诗集《岁月青铜》共收录了刘笑伟从2019年到2021年创作的77首诗歌。此时,刘笑伟已经调任《解放军报》文化部主任,新的工作岗位让他有更多机会走近火热的一线部队,接触到可亲可爱的基层官兵,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迎来了一个创作的高峰期。这些诗作紧扣强军兴军的重大主题,展示了新时代军人的家国情怀和侠骨柔肠,也记录下自己军旅生涯的深情回忆,因此,刘笑伟给这部诗集起名为《岁月青铜》。

刘笑伟:我说“因军旅而青铜”,实际上,我的作品是在记录军旅生活,而军旅生活对于我来说又有一种金属的质感,所以我把诗集命名为《岁月青铜》,这具有纪念意义。另外,还有时间上的意义,因为岁月本身是一个时间的词汇,青铜器在我们国家是非常古老的一种器物,有一种历史感、永恒感,实际上也是我创作所追求的效果,希望把自己的军旅生活场景,永远留在文字中,也希望能够流传下去,就像青铜一样。

翻开诗集《岁月青铜》,里面全都是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的意象,让人读起来真的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时代的“风云之气”,十分酣畅淋漓。正如刘笑伟所言,紧跟时代风云,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主旋律,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军旅的脉动,敏锐地捕捉并表达自己独特的生命感受,是他始终所追求并坚守的创作理念。

刘笑伟:在创作中,如果能够把别人看来没有新意的事物,用新鲜的表达方式表现出来,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不平凡,在看似微弱微小的事物中看到它发出的光芒,我有时候就会用一个词叫“点石成金”概括这种现象,然后再“点金成诗”,也就是能在最普通的事物中发现它的不普通。我觉得,这样的诗人才是合格的,他的诗作也是最能够打动人心的。

刘笑伟创作的军旅诗歌很多都有着极强的现场感,从黑河到青海湖,从朱日和到西沙岛礁,行走在一座座军营、一个个边防哨所,亲眼所见、亲身感受过之后,刘笑伟将这些真实且深刻的感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采访中,谈起诗歌《描红》的创作经历,刘笑伟动情地说,当他站在西沙岛上看到刻在礁石上的“祖国万岁”四个大字时,禁不住热泪盈眶。

刘笑伟:那是海面上一座很陡峭、几乎垂直的礁石,在那上面刻字,如果仅有钻头、锤子和刻刀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对祖国舍生忘死的爱,还有要有浸入骨髓的孤独感。后来我了解到,那是一名战士让人用背包绳把自己的腰捆起来,垂直地吊下去,他拿着刻刀在礁石上一笔一划地刻出了“祖国万岁”四个字,然后再用红笔描红,而他的身下就是大海。当时我的诗是这样写的:“用了一代代的士兵忠诚热血里最隐秘的那种红,最无悔的那种红,汗珠和血液提纯出的那种红,忠诚和大爱冶炼出的那种红,仅仅一滴就会让军人沉醉的那种红”,我想表达的是一种中国军人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唯有热爱和坚持

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刘笑伟不仅用诗歌记录时代,还创作出版了《震撼世界的和平进驻》《又见紫荆花儿开》《世纪重任》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2019年,他撰写的报告文学《家·国:“人民楷模”王继才》出版发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部作品兼有小说的悬念、新闻的简洁、散文的抒情和诗歌的灵动,没有就事论事讲述王继才的守岛事迹,而是将文字触角伸展到王继才及其家人的灵魂深处,让读者深切感悟到人物平凡命运中的悲壮和坚韧,并从中汲取到奋进力量。说起这部报告文学,刘笑伟坦言,在采写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但王继才可贵的精神和人性的光辉激励着他,必须要攻坚克难、不负使命。

刘笑伟:2019年春节前后,我正式领受了这项创作任务,必须马上采访并且当年就要写出来,时间非常紧。当时王继才的子女都在外地,有的在天津上学,有的在南京工作,于是我就分别去采访,之后又去了开山岛,采访了很多人。动笔写作的那段时间里,因为留给我的时间很紧张,日常工作又很忙,所以我基本都是在晚上10点到凌晨1点写,相当于天天值夜班,后来熬夜实在扛不住了,就变成早起,早晨5点到7点写,持续了将近半年时间。王继才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他32年守在两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小岛上,最开始是他一个人,后来是夫妻两个人,后来我看开山岛仿佛都有了色彩,像一座闪着金色光辉的小岛。写作的时候,当我遇到困难,我就想王继才32年守一座小岛,我这点儿困难又算什么。

2019年,刘笑伟回到母校——原南京政治学院时留影(本人提供)

通过聊天漫谈,记者真切感受到,刘笑伟看似平静、儒雅的外表下实则有着一颗波澜壮阔、充满豪情壮志的心。正因如此,他才能写出具有“风云之气”的新时代强军壮歌。如今,因工作需要,刘笑伟从解放军报社被调到军事院校工作。面对新岗位新征程,刘笑伟语气笃定地说,他在做好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还会继续用心用笔记录下人民军队在强军兴军征程中砥砺前行的铿锵步伐,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写时代精神、展现家国情怀的军旅文学作品。

刘笑伟:实际上,文化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对于我们国家培育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战斗精神,以及锻造军人的血性等等,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力量其实是最深沉的、最持久的,能够对人的心灵产生作用,从而影响人的价值观。

(央广网·军事频道 记者:郝志宏 播音:徐佳慧 宋波)

编辑:赵振伟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