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军旅文学之窗》为您播送散文《军人的青春底色》,让我们通过一位军事记者从军多年来上高山、下海岛、深入大漠草原采访的所见所闻,感受新时代青年官兵在军营里奋斗的青春。

 

军人的青春底色

作者:胡月

如果不是因为一次边防行的采访,让我偶然踏上那座小岛,有幸看到那一幕难忘的场景,也许,我永远都不会如此清晰且深刻地感知到,青春会以这种方式缓慢而永不停息地流淌。

那天,司令员即将离开海岛,他向官兵们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海浪不断涌过黑色的礁石,拍打着冬日里孤寂的小岛。官兵们站在礁石前,不断呐喊:“我守海岛,请党放心!我守海岛,请党放心……”

潮湿的海风夹杂着腥咸的气味不断向小岛刮去,灰蒙蒙的大海承载着官兵们一遍又一遍坚定有力的喊声,让已经进了船舱的司令员再一次走出来。他眼含热泪,举起右手,又一次向守岛的官兵敬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缓缓转身离开,直到那座灰色的小岛越来越远,慢慢消失在混沌的海天之中。

同样让我心灵受到震撼的一件事,发生在某一年的早春时节。那天,我搭乘的吉普车绕了一个又一个圈,向山顶驶去。其实,之前的更多岁月里,官兵们上山执勤,都是徒步而行,遇到大雪封山,上去一两个月都下不来。

在那次上山途中,我们乘坐的车子不知盘旋了多少圈,等到眼前的世界彻底变成了一片雪白,我们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山顶的哨所。至今,我都难以忘记那彻骨的寒冷。在哨所站了不到5分钟,我的脚像没有穿鞋一样,感到刺骨的冰冷,小腿很快被冻麻木,站在那里,只有上半身是有知觉的。当时的我还没有开始任何采访,就已经被这种寒冷扰乱了思绪。但是,我看到,哨所的战士们仿佛是生了根的小树矗立在战位上,眼神里透露出清澈的光芒,我心里不由得满是敬佩与感动。

(图片源自网络)

去年夏天,我到大漠戈壁深处的某段铁路线执行采访任务。刚住进那里的营房,就感受到烈日似乎在与我对视,用它的全部热量把周围的一切包裹得严严实实。我顺手拉动屋里的窗帘想挡住烈日,没想到,我随手的拉扯,竟然把窗帘内侧的塑制衬布变成了一摊碎末,我很不好意思地跟这里的军代表道歉。他安慰我说:“不是你力气大,而是这里的日头经常晒化东西。”

几天之后,这里迎来了一场久违的小雨,再一次让我看到了官兵们的不同寻常。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官兵们一边淋着雨,一边继续干着手头的活,丝毫没有因为下雨而停下工作。

一位山东籍的军代表伸出双手,让柔软的雨润湿了它们,然后带着一脸喜悦回头对我说:“你来得真是时候,只要下雨,地上的草就能长出来了。”他说,因为有雨水的光顾,小草才可以在烈日照射的沙漠中生根发芽,这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官兵们艰苦又乏味的生活。

我知道,在这些常年在大漠戈壁中工作生活的官兵们眼里,稀缺的雨,被他们赋予了特殊含义。它,可以催生青翠的小草;它,代表着润泽、希望和生机。

当我完成采访,回到城市,这些有关军营的片段,一直像影子一般,投射在我的头脑中。他们是我记忆的一部分,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清晨,当我从睡梦中醒来,看着窗外庄严而静谧的军营,不禁想起入伍12年来一遍遍思考过的问题,我们的青春,到底应该是怎样的底色?

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刚入伍时,跟着接站的苗干事从县城的火车站走进大山,汽车的摇晃与颠簸,那种与东北墨色的傍晚融为一体的冷冬,带着特有的安静和萧瑟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感受到,那个行驶了几个小时还未到达的军营,即将组成我之后很多年的青春。

当初在大山深处的军营里,如果有人问我,青春的底色是什么?也许,我只会将眼前看到的告诉他,是风声、雨声、雪落下的寂静与呼啸、整齐的正步声与军哨的合奏。

今天,当我体味过大山的孤独、感受过海岛的平静、触摸过大漠的土地后,我想说,兢兢业业干好本职,就是军人的青春底色。在大江南北的座座军营里,那些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年轻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闪耀着平凡而伟大的光芒。

许多年轻的官兵,正是怀抱着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无限深情,用青春的底色在寂寞和平凡中积蓄胜战之力,履行打赢使命。这样深厚的情感和共同愿景,犹如溪入大海汇成滚滚洪流,最终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强军实践。

而这,就是我们青春的底色。

本期《军旅文学之窗》栏目

作者:胡月

主播:笑睿

编辑:郝志宏 笑睿

主编:杨鸿

编审:吕锡成、谭淑惠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