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军旅文学之窗》栏目,我们与您分享的是散文《朱日和的白杨》,文章的作者是一位即将退役的陆军大校。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一起走进草原深处的朱日和训练基地,感受基地官兵矢志强军的付出和驻训官兵沙场练兵的风采。

 

朱日和的白杨

作者:胡国桥

位于内蒙古草原深处的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曾经是一个神秘的地方。

这里说是草原,其实几近大漠。曾几何时,基地还是一片荒凉景象。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10级以上的狂风卷起的沙尘暴,能使车掉漆。这里有霜期长达6个月,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夏天在强烈阳光直射下气温可达40多摄氏度。一年中,仅有七八月份能看到遍地绿草,其他时间大多是一片沙黄。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基地广大官兵经过连年苦战,硬是把这片大漠变成了绿洲。

走进基地,最令人瞩目的是一棵棵挺立的毛白杨。

这是一种顽强的树,它在沙石地里伟岸挺拔,在大风狂沙中傲然耸立,在酷热严寒下不屈生长,傲骨铮铮,昂扬向上。

大漠风沙,冬冷夏热,少雨干涸。有的树干枯了,但冬去春来,枯枝的旁边常常冒出翠绿的嫩芽,绿色总能在枯黄中生长,这是生命的力量。

朱日和基地的毛白杨,或成片成林,或孑然一身,顽强挺立。远远望去,那郁郁葱葱的绿色闪耀在广阔的天地之间,形成了荒漠草原一道独有的风景。但基地人知道,在它的背后有着一代代奋斗者的身影,他们就像一棵棵白杨,平凡质朴、顽强坚韧、奉献担当,书写了“朱日和人”矢志强军的铮铮誓言和勇于牺牲的无悔青春,铸就了“坚守大漠,痴心砺剑”的闪光精神。

基地营区的毛白杨(来源:中国军网)

还记得,当年基地拉开大规模建设序幕的时候,从全军各地抽调来了很多兵种指挥军官和专业技术尖子,原北京军区某炮兵团团长肖建林就是在那时调到基地任高级工程师的。当时他义无反顾地从繁华大城市来到这荒芜的草原,放下背包就投入紧张的基地建设中。

在5年多的时间里,肖建林主导创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信息对抗模拟训练场,为基地训练模式转变作出了突出贡献。那些日子,他每天加班到后半夜,常常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勘察地形、检修设施,是远近闻名的“钢铁汉”。2003年,肖建林被确诊为肠癌晚期。在住院的半年时间里,他还先后攻克两项重大课题、指导完成5个科研项目。在弥留之际,他还想着基地建设发展的建议报告,逝世时年仅48岁。

在朱日和基地,像肖建林这样的先进典型还有很多。有“完成任务大于天”的虎胆烈士石光明,有“敢于吃苦、能耐大劳”的拼命三郎邝声平,有“携笔从戎、扎根边疆”的军人夫妻郭利生和邬彩霞等等。一些同志长期坚守在高危的工作岗位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把生命永久留在了朱日和。近年来,有8名官兵牺牲在这里,他们把一切都献给了祖国的国防事业和基地建设发展。

在朱日和基地工作,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艰难困苦吓不倒“朱日和人”,他们始终靠着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斗志奋斗在备战打仗最前沿。如今,围绕改革重塑后的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广大官兵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基地全面建设中来。

从基地投入使用以来,已先后有上百万官兵在这儿经受“战火”洗礼。这里有绿洲,更是练兵的沙场,一支支部队在这里砺剑,一场场实兵对抗演练在这里打响。每参加一次演习,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和锻炼,新一代官兵在这里与白杨树一同成长,他们从这里走向战场。

张炳乾是某陆航旅一名年轻的攻击直升机飞行教员、一级飞行员,他每年都会来朱日和基地参加演习,住过帐篷,住过板房,吃过野战食品。他说,在高原飞行,夏天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发动机的功率总是会超限,做动作的时候要更加谨慎。尤其是在朱日和地区飞行的时候,9级风、10级风是司空见惯,这就给飞行员加大了不少操纵难度。因为演习的要求很严格,必须做到“米秒不差”,地面的炮火也是严格按时间程序进行射击,时间如果稍有偏差就会有危险。

2021年8月,张炳乾所在的某陆航旅在朱日和训练基地进行实弹打靶训练,他的主要任务是带教新射手进行火箭弹和航炮射击。在跨昼夜训练时,他们要经常飞过一座铁塔。可是后半夜的朱日和,伸手不见五指,一片漆黑,肉眼几乎看不到铁塔。每次飞到铁塔附近的时候,他的精神都会高度集中,内心极度紧张,生怕不小心撞到了障碍物。特别是那天晚上刮起了大风,造成返场回来难度尤其大。但他和战友们团结一心,精心操作,坚持不间断训练36小时,创下了陆航部队连续组训的新纪录。

近年来,张炳乾和他的战友先后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东方﹣17”“跨越﹣2018”和部队实弹打靶等多次重大演训任务,多次完成飞船回收和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飞行表演,以及国外维和、带教等多样化军事行动任务。至今,张炳乾已累计安全飞行2200小时,曾成功处置直升机总距卡滞重大特情,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基层干部,荣立三等功2次。

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兵,我这次来朱日和参加部队演练,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不知不觉中两个多月的时光就过去了。从南疆边关战场,到北国大漠草原,我已走过近40年的军旅岁月,可能这是最后一次以现役军人的身份与年轻的战友在这里共同战斗。

离开基地的时候,我的心里真是有些依依不舍。我让司机把车开慢点儿,再慢点儿。远处,敖包山上的夕阳格外火红。一列列战车正从外场回营,卷起的沙尘好似牧民毡房里的炊烟,在空中轻轻飘散天边。望着一排排绿树在我眼前缓缓远去,一位位奋斗者的身影在我的脑海里不断闪现……

此刻,大风中的白杨排列整齐,站得笔直,那么朴质、那么英俊、那么挺拔,那么坚强。

本期《军旅文学之窗》栏目

作者:胡国桥

主播:笑睿

编辑:郝志宏 笑睿

主编:杨鸿

编审:吕锡成 谭淑惠

编辑:王子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