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长春3月13日消息(记者 郭东隅)初春的吉林四平梨树县,千里沃野盖着厚厚的“秸秆”棉被,这是喧嚣前的最后沉寂。秸秆之下,肥沃的黑土地积蓄了一冬的养分,准备释放新一年的活力。

“地越来越有劲了,咱种粮底气更足了!”

一大早,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里,理事长张文镝走进农机大院,大干之前最后给这群“好兄弟”鼓鼓劲。“这两台拖拉机是200马力的,现在我们主要用它们,90马力的也使,像那些70马力的已经快‘下岗’了。本来想今天开始整地,土还没全化开,再等等。”

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机已擦亮(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今年,张文镝流转了400垧(公顷)地,另有140垧(公顷)的流转手续还在办理中。连续多年垧产2万斤以上的好收成给了他十足的底气。“我们梨树是块宝地,一般年景都丰产,再加上现在用了‘梨树模式’,这地越来越有劲了,咱种粮底气更足了!”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

秸秆之下,肥沃的黑土地积蓄着养分(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梨树模式,是对传统耕作方式的变革。通过玉米秸秆全覆盖免耕技术,实现保护性耕作,减少动土。”梨树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英男解释,“过去农民种一季玉米,地要反复整、压四次,会破坏黑土层结构。现在用上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作业即可完成。”

张英男说,梨树模式下的黑土地保护,不仅保障了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还通过秸秆还田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减肥减药减少了对生态的破坏,同时提高粮食品质。

大块头有大智慧(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对于农民,最看重的还是经济账。“传统种植从种到收,一垧地要花2200元左右,现在采用秸秆覆盖免耕播种,一下省了800元。土质更暄软了,保墒好,出苗齐,垧产还能增产1000多斤。我们的苞米品质高,一斤最起码能多卖3分钱,我们垧产在2万2千斤的时候,一垧地就能多卖660元。”张文镝说。

“做出黑土地保护的播种‘神器’

春耕在即,正是免耕播种机即将大显身手的时候。吉林省康达农用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机器轰鸣,火星四溅,工人们密集排产,每天,百余台免耕播种机从这里被发往全国粮食主产区。

一台台免耕播种机“整装待发”(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更加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提出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加紧研发大型智能农机装备、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和园艺机械,支持北斗智能监测终端及辅助驾驶系统集成应用。

免耕播种机是“黑土地保护”理念下的播种“神器”。每年春季,农民不清秸秆、不翻地,直接用拖拉机牵引免耕播种机在地里开过,开沟、施肥、播种、覆土全套作业一次性完成。“一棵庄稼在土壤中长出来,吸收土壤当中的有机质,变成了秸秆和果实。我们把秸秆还田,让它腐烂变成有机质,再增加一些肥料。年复一年,黑土地才能一直肥沃。”康达农用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铁成说。

十几年前,国内免耕播种机的研发生产还是空白,农民沿用传统耕作方式。随着地力逐渐下降,越来越多农民意识到秸秆还田、减少翻地对保护黑土地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农机具的创新和升级,保护性耕作推广起来并不容易。

生产线上的免耕播种机(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2007年,杨铁成带领团队正向研发,决心啃下“免耕播种机”这块硬骨头,2010年,康达免耕播种机正式进入市场。“我们一进入市场就受到了农民的欢迎。首先,农民不用整地、烧秸秆,一垧地节约900多元的成本。第二,农民都是爱土地的,秸秆还田让土地更肥了,最终受益的还是农民。”杨铁成说。

在此后的13年里,杨铁成的团队不断钻研技术升级,产品从原来的单一品种到现在的4个系列,年产1万多台,在东北、华北地区市场占有率达75%。遇到技术瓶颈,他们联合大型钢厂自主研发材料;为打破农机配套壁垒,他们联合拖拉机厂研发一机多能的拖拉机;拥抱智能化,他们联合高校,用监测探头掌握土壤情况。

“源自农民需求的产品才是好产品”,为此,企业推出“4S”服务标准,从生产、销售、使用、售后等维度服务农户,只为了“精准地把种子、化肥施到土地里。”

“梨树模式带动下的机械化推广,农民的生产方式从传统的仔细经营到现在的粗放式经营,剩余出来的劳动力可以学习农机操作、进城打工、从事棚膜种植,加速了新型城镇化整体的进程。”张英男说。

免耕播种机助力“梨树模式”(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随着梨树模式不断创新,带动一批批新型农民成了“农业工人”“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组织化、集约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一片片黑土地变成稳产高产的吨粮田。2023年,梨树县计划推广“梨树模式”285万亩,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

“保护黑土地,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黑土地保护,改变的不仅是农民的耕作方式,还有产业结构上的变革。随着农药化肥使用量的减少,化肥企业该如何革新?在吉林隆源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源农业),总经理王平告诉记者,保护黑土地,不只是农民的事。

隆源农业的黑土地研究院(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我们企业对黑土地很关注,作为一个化肥厂,我们在思考,怎么能保护黑土地,怎么能实实在在地做一些保护黑土地的事情。我们探索的方向就是有机肥和无机肥的结合,把无机肥的量减少,既保证了粮食产量,还保护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王平说。

在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研究院的展厅,“保护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的概念被伴随式渗透。王平说,隆源农业利用现代生物科技和微生物发酵手段,相继开发出适合东北土壤和作物的功能性肥料、生物有机肥料等,将黑土地保护融于肥料施用中。

展厅内的土质展示区(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同时,隆源农业建设黑土地保护与应用数字平台,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为黑土地保护提供一双智慧的“眼睛”。

2021年,企业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建立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研究院,共同探索黑土地保护技术体系应用与推广新模式。

隆源农业的化肥产品展示区(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我们建设了自己的高标准农田,去年做了1万亩,每公顷我们比相邻地块增收2000斤玉米。今年我们再增加1万亩,未来希望能做到3万亩到5万亩,用我们的示范,探索出一条覆盖播、种、有机无机化肥结合的、可复制的黑土地保护之路。”

用于耕作的大型农机来头“不小”(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目前,企业正在筹建有机肥生产车间,通过秸秆、动物粪便的发酵还田,让有机肥更易流通。“我们要把发酵后的有机肥做成商品的有机肥,造成颗粒的有机肥,更便于市场流通。”

“我们成立了黑土地保护培训中心,提供黑土地保护技术、无人机飞防技术和高产栽培技术等培训,每年能培养1万名‘农技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黑土地保护工作,为乡村振兴工作创造示范带动效应。”王平说。

智慧云平台,为农业擦亮智慧“双眼”(央广网发 曲亮亮 摄)

补给黑土地,筑牢丰收基础。近年来,吉林省扎实推进“黑土粮仓”科技会战,2022年,全省新建高标准农田550万亩,创建高标准农田示范区15万亩。大力推广“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扩大到3283万亩,稳居全国第一位。信息化远程电子监测覆盖37个县份,占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县份的88.8%。

4月1日,新修订的《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即将施行,通过七大部分63条,制定了稳步恢复提升黑土地基础地力,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明确路径,为黑土地保护贡献更多“吉林方案”。

编辑:舒震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